日本右翼首相为啥更“长命”?
只有拿中国说事儿,日美同盟才能牢固
2017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从执政时长上看,安倍(右一)已经成为战后首相中的“四大天王”之一,截至目前,排在他之前的佐藤荣作(左二,2798天)、吉田茂(左一,2616天)和小泉纯一郎(右二,1980天),无一例外都是对华不友好的右翼政客。
     刚刚过去的一周,日本政坛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3月5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举行会议,决定将党总裁任期由“最多两届共六年”修改为“三届共九年”,由此,任期将于2018年9月结束的首相安倍晋三将可再次参选党首,若胜出,其任期将延至2021年。
  这意味着,安倍可能连着当九年首相,成为日本战后任首相时间最长者!这对于习惯了首相一年一换的日本人来说是个新鲜事,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事实上,梳理日本战后的政治史,我们会有一种感觉,那些亲华的首相,总是在首相大位上晃一圈就回去了,而中国人不怎么喜欢、带有明显右翼倾向的首相,却往往能执政长久。这种政治规律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本报记者 王昱

任期真跟
对华关系有关?

  2016年,当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安倍cosplay超级马里奥从水管里钻出来时,有人就半开玩笑似的直呼不妙——马里奥么,一般都得有三条命才能通关,而安倍如果真想要执政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给他的这场cosplay来个善始善终,也必须多连任一届党总裁才可以。
  事实上,延长一届任期,对于安倍来说可不仅仅是参加个东京奥运会,他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修宪这事儿。曾有日本媒体算过,若按六年任期算,无论紧赶慢赶,都不可能完成修宪,但若任期延长至九年,则有了那么一点可能性。
  首相长期执政,在日本算是新鲜事。曾有人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首相的平均执政时间只有两年出头,而且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趋势——大多数首相执政时间很短,甚至几个月就下去了,只是靠着为数不多的几个“长命”首相拉高了平均值。
  令中国人不是滋味的是,这些个“长命”首相无一例外都有“反华”标签:日本战后执政时间最久的佐藤荣作(也是安倍他二姥爷),执政时间长达七年八个月,其任内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即:坚决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官方接触。第二名则是为战后日本奠定反苏反华基调的首相吉田茂,也当政七年有余。因为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同样遭中国人民唾弃的小泉纯一郎,则是老三,当了五年首相才解甲归田。如果算上2006年的短暂任职,安倍目前在任期时长上已经跻身战后首相中的第四位。
  相反,那些“亲华”的首相却往往转瞬即逝。
  战后日本第一个“亲华”首相是鸠山一郎(鸠山由纪夫之父),1954年上台后首次提出日本应积极对华接触,结果一年后就被搞掉了。接班的石桥湛山亲华主张更激进,干了三个月后下台。
  这两位首相开启了“亲华”首相悲剧的怪圈。其后日本有两个公认的换首相的高峰期,一是1989年宇野宗佑上台到2000年小渊惠三卸任,十一年十相;二是2006年安倍第一次组阁到2012年他重新上台,六年换了七次首相。这两段时间又恰好是中日关系不错,“亲华首相”频出的时段,村山富市、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鸠山由纪夫,这些中国人民印象良好的首相都重蹈了前辈的覆辙。
  更邪门的是,同样一个人,从“亲华”变“反华”似乎也能为执政时间“续命”——比如安倍晋三。2006年10月5日,安倍就任第90届日本首相后仅12天就“闪电访华”,什么村山谈话、河野谈话认了一堆,当时被誉为“破冰之旅”。可是紧接着这个“闪电访华”之后的,就是他执政一年后的“闪电下台”。2012年安倍重登首相宝座后,他“吸取教训”,对华表情换成了现在这副熊样,然而,时至今日他居然安坐首相大位快五年了。难道日本首相的任期,真的跟对华关系有关?
日美同盟的
“假想敌”逻辑

  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问一个问题,日本政治究竟是什么?
  曾有中国学者称日本政治就是“抱大腿”,这个话其实日本人自己也认,只不过套用佐藤荣作的话说,这叫“结盟的艺术”。是的,历史上日本总能与当时世界最强者结盟,以实现自身的重大发展——一千年前对中国的学习,促成了日本的大化改新;百年前明治维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拜英日同盟所赐;战后的日本之所以能有如此成绩,没有美日同盟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与强者结盟绝不是叫声“大哥”那么简单。结盟的最重要关节是找到共同的假想敌,日本对于这一点似乎有天生的敏感。千年前得到隋唐帝国的扶持,是因为隋唐要对付夹在两国之间的高句丽。英日同盟之所以能建立,是因为英国需要一个远东的帮手来制衡俄、德、美等列强。
  既然结盟是一切的基石,盟约又需要假想敌来“喂养”,那么最可怕的就是假想敌的消失。事实上,日本人还真吃过这个亏。一战之后,由于俄罗斯和德国的崩溃以及英美关系的亲善,英日同盟破裂,日本随后步入了一段漫长的“战略迷走期”,并最终招来了灭顶之灾。
  二战后建立的日美同盟正是在这个教训的基础上确立的。吉田茂、岸信介、佐藤荣作这些战后初代的政治精英很早就清楚,想要日美同盟不像一战后的英日同盟那般解体,最重要的就是为这个同盟不断地寻找假想敌。因此,日本政治精英不会容忍一个“假想敌不明”的首相在位长久,在这些精英背后的美国人,也不会喜欢这样的人。
  那么,谁可以成为这个假想敌呢?冷战时代,这个敌人是苏联。苏联解体后,对于假想敌到底是谁,日本外交界曾有争论,但一直莫衷一是,甚至开始为日美同盟散摊子做准备,于是就出现了上世纪最后十年那个“首相动荡期”。村山富市、小渊惠三等人的思路,就是试图跳脱于日美同盟之外思考问题,但这个思路不被日本政界主流认可,最终还是小泉纯一郎一锤定音,把日美同盟的新假想敌定为中国。这个思路一定,他的首相之位立刻安稳了。
  然而,这个“假想敌”并不如冷战时代的苏联那般牢靠。小布什总统当政后期,美国精英阶层对华战略思路出现软化,尤其是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上任之初对华更是相当友好,G2、“中美共治”等论调在当时美国外交界颇有市场。这种风向让日本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将来何以自处了,于是日本政坛再次陷入动荡,小泉挂冠而去,安倍上台对华破冰,随后又是鸠山由纪夫的“东亚新思维”、菅直人的“中美日等边三角关系”等理论纷纷出台。日本政坛当时这些乱象的本质,都是因为看不清中美关系走向而在误打误撞。据说菅直人下台后,在交班给野田佳彦时,曾留了张字条,就写了两句话:“日美关系拜托了,日中关系拜托了。”从中你不难看出日本首相们当时的苦恼所在。
  然而,2012年末,当安倍再次上台时,这种苦恼却突然烟消云散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有多能干,而是进入第二任期的奥巴马政府开始实行“重返亚太”政策,中美关系进入冷淡期。摸准了美国人这个脉门之后,安倍这次上台在第一时间就飞赴美国,向奥巴马政府表示坚决支持美国“重返亚太”,还创新性地提出以此为前提重新巩固日美同盟。
  拿中国说事儿,换取美国的支持,这就是安倍本次长期执政的秘诀所在,也是他为何上台以来中日关系持续低温的根本原因。
换下安倍
又能如何?

  据说,2006年小泉纯一郎交班给安倍后,在获知后者上任后立刻访华时,曾指责他的这个得意门生“还是不够成熟”。今天看来,小泉的这一评价确实意味深长——他在暗示安倍没有看清日本政治的深层逻辑。
  就反华的彻底性而言,眼下的安倍已经比小泉纯一郎成熟多了。事实上,本届安倍政权比当年的小泉政权更让我们中国人感到不乐观:即便安倍倒台,他的继任者也不太可能像当年安倍接班小泉一样改弦易辙,而是会将前任的右倾政策执行到底——种种信息显示,安倍正在极力培养现任其内阁防卫大臣稻田朋美,以便让其接班。与当年左右摇摆的安倍不同,这个将来很可能成为日本首个女首相的政客是纯种的右翼。稻田当律师时就曾经为屠杀中国人的战犯辩护,就任防卫大臣后更是鼓励日本年轻人参加自卫队、号召青年“舍命护国”。如果说当年小泉提拔安倍时,还给中日关系留下了一些转圜的余地,那么,如今安倍提拔这么一个接班人,无疑是把后路堵死了。
  如果上述逻辑成立,那么,任何一个日本首相想要长期执政,就必须以中国为假想敌来获取美国更多支持,而以中国为假想敌,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搞好。这是眼下中日关系中的一个死结。想要解开这死结,日本就必须摆脱二战之后依靠假想敌稳定日美同盟的模式。这一模式不改变,仅指望出几个亲华首相来改变中日关系,恐怕只是杯水车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