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首先要打“假打”
2017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廖保平

  这么多年消费者的感受是假货源源不绝,制假售假已经成为一个长期困扰消费者的问题。日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很多举措。但是,要对制假售假者加大惩戒力度,单靠法律法规的完善还是不够的。打假也需自身硬。
  目前,有一些地区造假售假已经是公开化、规模化、长期化。比如,去年底,天津独流镇被爆存在调味料造假现象,众多调味料知名品牌都成为造假对象,且造假时长已超十年。又比如,福建莆田因为大量产出仿冒名牌的运动鞋,被戏称为“假鞋之都”。媒体屡有报道,当地政府多次打击,但假鞋仍然屡禁不止。这样的事例并非一二个案,那些小而隐秘的私人作坊式的制假售假,更是数不胜数。
  假货畅行无阻,这固然有张茅局长所说的原因:法律法规建设跟不上,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还没有做到“像治理酒驾那样打假”,加大惩处力度。确实,制假售假者获利丰厚,受到的处罚微不足道,焉能住手?比如,阿里发现制假售假线索如此之多,且标的均达到起刑标准,最后受到刑事处理的不足1%,这就是对制假售假变相的纵容。
  不能说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完全不作为,对制假售假也给予了一定的打击,比如莆田,此前曾有过一次烧掉两万多双“名牌鞋”的打假行动。但是,一个地方成了“造假之都”,持续这么多年,无论有多少客观的、历史的原因,都不能洗去当地监管部门不作为,或是假作为之嫌。真正痛下决心,没有打不掉的假,如果是“假打”,则反而助假,让假货成泛滥之势。天津独流镇调味料造假能够存在十年有余,更是与当地一边打假,一边“养假”有极大的关系。媒体报道,独流镇多名造假行业内部人士称,有些厂家的打假人员找到造假窝点或者在物流公司查到假货,不会真正动手去查,造假者只要给钱就可放过。
  一些地方的制假售假,已经公开化、规模化、长期化,给当地带来十分不好的影响,难道不该痛下决心铲除吗?之所以没有痛下决心,一者是存在一边打假,一边“养假”的腐败现象,二者是地方政府认为制假也是产业,能给当地带来财政收入,解决就业,于是着眼于自己的地方利益,而置法律与商业伦理于不顾,构成了假货与游医的重要土壤。如果一个地方任由这些市场经济的负能量暗自生长,最终,牺牲的就是一地的形象,让那些守法守规的当地企业、商家为此背黑锅,同时也给全社会带来假货之害。
  打铁还需自身硬,张茅局长所说的几点打假举措都很重要,但打假绝不只是针对制假售假者,打假者本身过不过硬也相当重要,甚至更为关键。徒法不能自行,凡事需要具体的人去执行,如果执行者有自己的私利掺杂其间,执法变味走形,就架空了法律法规,使其为一纸空文。所以,打假既要打制假售假者,更要敲打不作为的打假者,因私纵假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