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磨李的变迁
2017年03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钟倩
  在济南,说起泺口服装城,妇孺皆知,哪个人没去买过几件衣服呢。但是,对香磨李很多人了解较少,甚至鲜为耳闻。仅从“香磨李”字面意义,有朋友误以为“那里是卖香油的”,一度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泺口服装城是香磨李社区创建的大型企业,最早的时候先人以磨香为生,我的邻居大娘的老家就在香磨李,从她那里我深入了解到香磨李的变迁与蝶变。
  那个午后,我与朋友来到香磨李小区,路过一个亭子,其中,两具石磨很是引人注目,也令人非常好奇,我们驻足,拍照留念。仔细打量,圆顶子、红柱子,亭子下面放有两具磨盘,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就是历史。翻开历史这本大书,昨日的岁月浮现眼前: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有位姓李的男子携妻从直隶(河北省)枣强来到此地,逐水草而居,凭借精湛的捕鱼技术赚了些银两,盖了几间瓦房。
  后来,又有姓石的人家迁徙至此,在此落户,以磨香做香为业。
  随着时间推移,李姓家族在此生息和繁衍,成为当地最兴旺的家族。泉水甘甜,柳荷芬芳,富庶着这片村庄,被命名为“香磨李村”。
  时至1997年春天,小清河疏浚施工,发现两具磨盘,都是上盘,百姓皆称:“此香磨李村之物证也。”
  我对旧物情有独钟。旧物是见证者,也是讲述者,它看似沉默不语,却已经道尽光阴故事,一头直通那段相属相联的岁月,一头抵达我们的心灵。两具磨盘,历经炮火硝烟,遭遇铁蹄践踏,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肃穆,庄严,见证着往昔的兴盛,绵延着村居的血脉,迤逦出光辉的历程。
  来到大娘的家,她缓缓说道,过去不愿承认自己是香磨李人,怕别人瞧不起,这里太穷了。旧时,这里曾是咱们济南有名的“穷人窝”,土胚房、泥巴路,吃不饱、去乞讨,“少壮俱已逃亡,老稚不能相顾,十室九空。”一听是香磨李人,找对象都绕着走。后来,大约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标山大队,不久,又成立了香磨李生产大队,生活逐步走向温饱。大娘是种菜的好手,大队里也很照顾她,对“外来户”十分关照。直到1989年,泺口建起简易大棚,第二年,服装城正式开业,这里才真正甩掉“穷帽子”。
  “儿子有了正式工作,儿媳在市场上有摊位,卖品牌服装,现在线下几乎不用管,主要发展电商的生意。我在家看小孙子,每月有钱领,过生日村居里也想着,逢年过节发红包,每年组织老人出去旅游,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还有,俺们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服装城经常举办各种会议,全国各地客商前来学习和考察,儿媳作为优秀商户创立自主品牌,参加了很多接待活动。”说到动情处,大娘几度哽咽,顷刻,红了眼圈。“现在,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能自豪地说:‘我是香磨李人,我的家在泺口!’”
  我站在窗前眺望,透过宽敞明亮的窗户,从高楼上俯瞰小区的全貌,高楼林立,绿化整洁,环境幽雅,人居和美,一片欣欣向荣。回首曾经的“土胚屋,土胚墙,道路狭窄尘土扬,遇有下雨难出庄”,再看看今天的宜居宜业,繁荣富强,令人不禁感慨万千,又百感交集。
  两具磨盘,是香磨李的老根,是泺服人的乡愁,更是我们济南人的温情记忆,如同汩汩清泉流过心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