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书店的遗芳
2017年06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葆元
  1965年夏季之前,济南老泉城路上有三家书店:路南的新华书店和与它斜对的古旧书店、外文书店。当时的我还是中学生,完成课业喜欢逛街,我所谓的逛街就是去书店。受父亲影响,我自幼喜欢书。他的那些书是外文版的理工科书籍,我看不懂,我喜欢中国故事。同学们彼此炫耀的是谁读过什么小说,在课余讲着小说里的故事,往往一个同学得到一本小说,要好的同学传着看,像预约一样,限定时间,一本40万字的《林海雪原》,两天看完。那阅读就成了课外作业。有阅读慢的,为了抢时间,拿到课堂上偷着看,看得入迷,忘记了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老师走下讲台,全班同学的心顿时揪起来,就知道有个家伙要倒霉了!老师站到看书人的旁边,他浑然不觉,直到一只手伸下去,他才脸色苍白地站起来,脸上写满绝望。那本书没有读完是遗憾,更重要的是他无法归还,那绝望是坠入深渊之感,小同学也是不能失信的!
  要想得到书,必须去书店。那个老新华书店不算大,在当时却是我的圣殿。每逢新书出版,门口有海报,还把样书陈列在橱窗里。记得浩然的《艳阳天》三部出齐,连同《创业史》《青春之歌》《红岩》等书,扇面般摆在玻璃窗里,我久久地站在窗外看着彩色装帧的书脊不愿离去,多么希望得到它们,可是我买不起,兜里有几毛小钱,在这个殿堂里不敢言买。家父收入不菲,却从不给我零花钱,我的几毛小钱都是从母亲那里骗来的,操着骗来的钱不能堂而皇之地买书,我逛新华书店也就是饱眼福。
  最适合我的就是对面的古旧书店,那里的书按价收进,加成出售,定价绝对低于码洋。一两毛钱就能淘到一本想要的书,只是没有新华书店里那些新版书光鲜。在逛书店中我悟到:书是没有新旧的,未知的世界对于读书的人来说永远是新知。新书固然是先读为快,好书却是在细品中领略精深。拥有书就是拥有一个世界。我在那里淘到前苏联的文学名著,在没有系统地学习苏俄文学史前,已经读过那里边的代表作品。然而我还是把目光转向我们的古籍,至今我书架上珍存的《楚辞》《诗经》《李白诗选》《白香词谱》以及冯至的《杜甫评传》等,都是从那里买到的,书是旧了些,却是一个时代的版本,在崭新的精装面前它们遗香不散,终是不忍舍弃。还有一册拓本《灵飞经》,木封折页,今天看来弥足珍贵。我在那个书店里还看到一套《全宋词》,放在靠门的玻璃橱柜中,标价八块钱。按我当时的处境,这八块钱是无论如何骗不来的。于是每次去古旧书店我都看看那套书,流连于书侧,吃不到葡萄也绝对说葡萄是甜的!
  那一年仲夏之际,“文革”爆发了,古旧书店在“破四旧”的扫荡之列,如同我一般大的红卫兵冲进去,把所有存书拉到街上付之一炬,如山的书烤化了柏油路。从此那个书店再无振兴。以后在经三路、文化东路、山大南路都看到标有“古旧书店”的书店开业,进去后,找不到昔日的余香,因书价昂贵,也因版本不值玩赏。自己挣钱以后我买了一部《全宋词》,是珍爱,更是对一段记忆的补偿。
  多年以后,我才恍然大悟,母亲根本没有受我的骗,她知道我要钱干什么。只是父亲希望我学理工,不让我去读那些“闲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