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我在上海书店有存款
2017年06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玉昆
  第一次买书是在1952年上小学三年级时,我从曲阜乡间首次走进邹县新华书店,真是大开眼界!
  我花光零花钱、压岁钱买了四五本书,每本都是几分钱,记得丁玲的书首页是她的大照片,郭沫若的书有篇《毛泽东的旗帜迎风飘扬》,至今印象很深。
  这几本小册子轰动了我曾就读的班级,小伙伴们也为课本之外竟有这样的好书而惊奇。这些从不进城的小伙伴,对我以后还有机会逛书店羡慕不已。
  高中毕业后,我还曾骑自行车去曲阜、邹县、兖州新华书店买书,并托在山东大学的学兄孔范今为我购买了《文心雕龙》、《随园诗话》、《中国文学史》等。 
  当战士时,每月6元钱津贴费,在旅顺口军人俱乐部要花掉一半购买书籍。我还在上海邮购书店(邮政信箱646号)设立了户头,点名买的书全都如愿以偿。
  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马雅可夫斯基选集》卷一、卷五是分别于1957年和1961年出版,《臧克家诗选》于1956年出版,余振译《莱蒙托夫诗选》是时代出版社1953年出版,均系回购的旧书,都打了折,每本仅几毛钱,那时的书价本来就低,印刷品邮资也优惠。上海经常存着尾款,他们的服务很周到且让人放心。工作变动,也使我读书的内容迅即变动。1964年我调北大荒农场任拖拉机手,马上从上海邮购了《拖拉机的驾驶与保养》、《东方红54型拖拉机零件目录》等,满足了工作的需要。几次汇款,几次购书,总有余额。
  1965年初,我晋升下士军衔(现在叫“士官”),每月津贴费也只有七元,这等收入的书呆子大兵,当年竟还在上海的书店有存款,现在看来大概有些不可思议了。
  范今上高中时便有一本在吉林购到的《现代汉语词典》,令我眼热。我养成了每到一处必逛书店的习惯,终于1979年在辽宁凤城新华书店购到一本,1981年在该书店又遇到缩印本《辞海》。书价22元,身上钱不够,便立即回部队筹款,往返十多里路,笑携而归。2002年孙子两周岁生日,我带他去书店买《看图识字》,又给自己添了套三卷本1999年版《辞海》。这三套辞书,我都逐页逐字通读了一遍。
  书店购书的许多情景都历历在目。我书屋的五个大书架已满满当当。它们多是从书店的大架上迁来,虽不是“客书”,却是我的上宾和老师。我收集了许多牛皮纸,让其中的200多册穿上了“牛仔”外套。我的头发一天天变白,我的书一天天发黄,我们还将不离不弃,相依为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