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拆违拆临的劲头整治“拒载”
2017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出租车“拒载”,成了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十年难治的顽疾,齐鲁晚报接连几天对此进行了报道。而在济南火车站,拒载现象也一度十分普遍,但目前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两相对照分析,或许可以从中找到治愈顽疾的良方。
  事实上,到过济南火车站的人,都有所了解,解决“拒载”的关键,就在于站前街上设立了专人管理的出租车停靠点。停靠点的运营管理权,归属出租车客管中心,但涉及的责任主体远不止于此。出站旅客的疏导、停靠点的设立、专用道路的划分和行驶规则的确立,分别涉及铁路企业、客管中心和交警部门。如果把出站旅客的各种出行方式都包括在内,加上乘坐公交或转乘长途汽车,整个车站街沿线的通行体系,起码涉及到五六个责任主体。
  对于单个责任主体而言,做到“各管一段”,就算尽了本分,可对于乘客而言,从火车或长途汽车上下来,旅程并没有结束,或步行、或打车、或乘公交,通行需求是需要无缝衔接的。“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程度,决定了乘客的出行体验,火车站出租车停靠点的设立,起到的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反观长途汽车站,出租车“拒载”只是表象,背后的问题是管理混乱,是衔接处出现了空白。这其实是多主体参与管理的“常见病”,“九龙治水”变成“无龙治水”。
  “各管一段”的管理体制,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有管理专业化等方面的考虑,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满足人们的需求。共同的目标与条块分割的机构之间,难免出现“激励不相容”的问题,单独某个责任主体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动力为了整体目标“额外”付出。此时就需要一个主导力量出现,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火车站出租车“拒载”顽疾的治愈,就得益于当年召开的全运会,整顿出租行业秩序被当做全市的大事,火车站更是“窗口”一般的存在。
  就具体的管理现状而言,长途汽车站可能跟火车站有所差异,但统筹管理的思路,总归是一致的。这些年来,市民们的反映、媒体的报道,也包括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提供了相当多有用的信息,长途汽车总站南区东侧的道路上,也已经建立起了出租车停靠点的“雏形”,打下了一定基础。如果更进一步的话,督促各责任主体拧成一股绳,再加上群策群力,在车站周边打造畅通、便利的交通体系并非不可能。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拆违拆临难不难呢?下决心开头确实很难,一旦头开起来了,社会氛围塑造起来了,工作开展起来也没那么难。眼下,济南正在全力创建文明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于解决长途汽车总站的打车难,是不可错过的契机。城市发展,难免会碰到“历史遗留问题”,创城的一大功能就是解决顽疾。问题解决一处,市民们的获得感就增加一分,对创城的理解和拥护也相应地增加一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