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承前启后的文学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和“一代文宗”。元好问饱学多才,诗、文、词、曲、史均有建树,以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尤其是那些字字控诉、句句血泪的“丧乱诗”,写尽了山河破碎的民族悲愤,具有史诗般的现实意义,被清代史学家赵翼誉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伟大诗人。
元好问是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却与相距千里的济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曾多次光临济南,写下许多赞美泉城的诗词文章,并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有心长作济南人”的深情眷恋,即使晚年隐居在老家山西,还作诗表达了“便为泉上叟,抔饮终残年”的强烈愿望。可惜了,那时没有“荣誉市民”这一说法,如果有,我想济南人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分荣誉送给他。
元好问第一次来济南时只有5岁,是跟着叔叔元格来的,叔叔在掖县(今莱州)做官,带他赴任途中路过济南并小住,但那时他年龄太小,记忆中济南只是一座“大城府”而已,其他没留下什么印象。有意思的是,长大后,他却做过一场济南梦,据清代任弘远在《趵突泉志》中记载,某日元好问在太原街头闲游,遇见一位美髯飘飘、身背宝剑的道人邀他喝酒,二人边喝边聊十分投缘。道人说:“贫道家居济南趵突泉边,那泉水可谓天下第一,何不随我去游观一番?”元好问从此便有了一种莫名的济南情结挥之不去,以至于后来到了“闻人谈此州(指济南)风物之美,游观之富,每以不得一游为恨”的程度。
元好问第二次来济南是在1235年夏天。当时金朝已亡,他作为俘虏,随一批金朝旧臣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在看管营,他认识了汉人看守首领严实和赵天锡,与他们建立了良好关系,所以在聊城(后移居冠县)被管制的6年,元好问生活得不坏,行动也比较自由,不仅去过济南,还登过泰山,游过东平湖,走了不少地方。这次到济南,是应在济南任职的好友李辅之之约,他十分感谢朋友帮他实现了40年来想到济南一游的夙愿,一气住了20多天,游遍了泉城的山山水水,还“见”到了当年在太原相识相邀的那位老道。相传一天中午,元好问在趵突泉边的泺源堂内小憩,恍惚中那位道人飘然而至,元好问正要离座施礼,不料猛然惊醒,却是一梦。抬头看去,泺源堂大殿里悬挂的匾额题写着“吕仙阁”三个大字,正中的吕洞宾塑像,正是那位仙人朋友。
元好问与吕洞宾的故事毕竟是传说,但他的济南之行却是真的,他与友人天天早出晚归流连忘返,泛舟大明湖,登临千佛山,赏柳曲水亭,观荷百花洲,寻幽华不注,听涛黑虎畔,置酒历下亭,品茗趵突泉,还到鹊山、药山探险,到章丘绣江游历,玩得特别尽兴。元好问对济南泉水特感兴趣,尤其对那些名泉都要逐一探访认真研究。比如为了见金线泉“泉浮金线”的奇观,他竟在泉畔的灵泉庵内留宿三晚蹲守四天,只可惜那条“泉浮金线”与他躲起了猫猫“竟不见也”,让他有点遗憾。再比如朋友告诉他杜康泉已经湮没不必看了,但他执意前往,探根寻底将其弄了个明白:“此泉在舜祠西庑下,云杜康曾以此泉酿酒。有取江中泠水与之较者,中泠每升重上者二十四铢,此泉减中泠一铢。以之沦茗,不减陆羽所第诸水。”
这次济南之行,除写下《济南行记》的游记,元好问还写了《济南杂诗》、《药山道中》、《华不注山》、《泛舟大明湖》、《历下亭怀古得南字》等15首诗词,篇篇都称得上精品之作。元好问的山水诗在金元之际亦独树一帜颇负盛名,其“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的艺术特色在他咏叹济南的诗作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譬如写明湖风光的“荷叶荷花烂漫秋,鹭鸶飞近钓鱼舟”;写华山俊秀的“华山真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写他对济南爱慕向往的“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画中人”、“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等精美诗句,清新自然,率真隽永,不见一丝雕琢痕迹,却透着泉城特有的光环与润泽,散发出飘逸出尘的空灵剔透之气,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成为泉城济南的不老名片。
1236年,元好问还有过一次济南之行,当时是应冠县县令赵天锡邀请,陪其到泰安会见东平路管严实,途中路过长清、平阴等地,分别在灵岩寺、龙泉寺各住了一宿。此行他作了《龙泉寺诗》四首并写下《东游略记》,略记中记叙了一路的见闻,尤其对灵岩寺和龙泉寺的风貌景物做了详尽描述。从那以后,人们再没见过他来济南的文字记载,但这位执着的老人却一直把心留在济南,文章开头提到的“便为泉上叟,抔饮终残年”的诗句,就是他在人生末路表达的未了心愿。
历史上,来过济南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但像元好问这样对济南向往之切、眷恋之深,并且一心一意想做个济南人的,却不是很多。老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七八百年了,可我们今天读着他那些饱含炽热情感的咏济诗句,仿佛仍能触摸到他那颗热爱济南的滚烫心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