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还到手里反而变自律了

齐鲁晚报     2020年03月29日
  □周周

  孩子们的寒假都超过两个月了,最近常听到身边人提起和孩子如何相看两厌,宅在家里如何度日如年。
  但是,昨天听到读者M发来的好消息,就在这个假期,她终于和女儿关系破冰,和解了!要知道,这对母女关系僵持已经一年,上学期女儿成绩忽上忽下,M一直焦虑不安,每天念紧箍咒一样叮嘱她认真努力,奈何青春期的女儿早已烦透了妈妈的唠叨,早已关闭了心门。
  所以,对这来之不易的和解,我很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她的回答让我笑了:从给她买手机开始!
  我发现在家长群里,有很多人对手机都有很深的偏见,有人把手机当隐形毒品,会导致近视眼,颈椎病,会让孩子不思进取等等。
  就学习来论,无论是哪个年代,是发达还是贫穷,如果孩子缺乏主观能动性,或者天生就不善于学习,那么就算清空一切可能影响他学习的东西,他也照样能够在那里发呆一整天,不作为。
  所以,手机真不是祸害,只是父母的假想敌罢了。如果没有手机,父母又可以找到其他东西代替,去推理是“它们”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会这样推理呢?无非是两个原因:第一是不信任自己。第二是不信任孩子。
  所谓不信任自己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父母自己就机不离手,每天除了睡觉不刷,走路都在刷手机。正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已经成瘾,心里充满了焦虑自责,因此唯恐孩子重蹈覆辙,也脱离不了手机的诱惑。
  其次是他们对自己父母这个角色不够信任。他们通常容易自责,容易后悔,认为孩子任何做的不够好的地方,都是由于自己没有引导好,所以他们害怕放手,害怕承担更多的后果,因此严防死守,坚决不让孩子越“手机”这个雷池半步。
  说到对孩子的不信任,家长有个错误的认知,好孩子是靠管出来的,不存在自觉。因此不能做寸步妥协,另外,他们根本不相信有孩子在玩手机之余还认真学习,所以必须杜绝手机,以防不测。
  心理学家说,孩子的很多问题的确都有父母的原因,尤其是认知方面的。当父母有非黑即白的理念,又有很多未处理的焦虑,那么孩子就可能沦为父母化解焦虑的牺牲品,一切行为都要服务于父母的控制。这样的后果是,孩子无法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也无法体验到生而为人,自由的可贵。
  我曾问M:你过去和女儿关系怎么样?她说:很好啊,她的学习一直我管的,还是学习委员,我还挺满意的。我说:那你女儿满意你的管理办法吗?她突然想起来:我偷看过我女儿一次和朋友的聊天,她说妈妈太讨厌了,连上个厕所都嫌我时间太长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所以很多亲子关系,只是表面和谐而已,只有孩子评价满意的关系,才一定是真的好。
  M曾经请问无数个人:该如何断了孩子要手机这个念想呢?当问到我的时候,我回复她:唯一的办法是你就给她买一个。她当时很疑惑,以为我刺激她。我补充说:如果孩子真上瘾,你如何阻拦都没用,我见过不吃不喝把零花钱攒起来去买手机的孩子。但如果孩子不上瘾,你就算把手机放她床头她也不会熬夜去玩。
  这是什么原因?人这一生最大的需求是什么?不是娱乐和外在的刺激,而是来自家庭里尊重和信任的滋养。当孩子在物理世界里体验不到尊重和信任,他才会到虚拟世界里去寻求片刻的安慰。而当他在家庭里体验到了这些,那他的内心是满的,一个得到了心灵满足的人,是不需要外求的。
  另外,孩子的自信起源于父母对他的信任,如果父母信任他能管理自己,他就能,如果父母怀疑他,他就不会信任自己,那么给他手机,他就可能失去控制。
  M在领悟了这些后,给孩子买了一部心仪已久的手机,孩子发现很惊讶。M坦然说:我不是收买你,我只是觉得你是真的需要这样一个通讯工具和学习伙伴。随后的几天里,M只字不提女儿玩手机的时间问题,某一天她看到孩子房间里十一点还亮着灯,她有些担心,但还是忍住没有敲门。结果第二天就收到班主任信息,告诉她孩子熬夜写了一篇作文成了班里的范文。题目居然是:论自由对人类的重要性。M简直目瞪口呆又百感交集。
  说到此,我并不是鼓吹所有父母都给孩子扔一部手机。如果你的亲子关系存在问题,如果你内心充满对未来的焦虑,那你给孩子手机,只会实现你灾难性的预言,导致孩子手机成瘾。而假如你愿意改变这一切,从放下对手机的偏见开始,再去处理自身的一些焦虑,你会发现你即使给孩子手机,他也能像M的女儿那样,只是多了个学习和通信工具而已,不会有害,反而会激发出他的自律和对你的感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