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眼镜的博导要飞天啦

85后北航教授桂海潮“变身”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

齐鲁晚报     2023年05月30日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这是指令长景海鹏(中)、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右)、载荷专家桂海潮挥手致意。  新华社发
  看到公布的神十六乘组照片,有网友眼尖地发现,航天员也可以戴眼镜了?这位航天员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他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这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载荷专家的“首秀”。

  经过重重筛选
从2500人中脱颖而出

  为满足工程任务需要,第三批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何谓载荷?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1986年出生的桂海潮本硕博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目前任该院航天飞行器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当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31岁的他当即报了名。“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当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重重筛选,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桂海潮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课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尽管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优秀,但要完成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沙漠野外生存训练需要独立生存两天并完成规定任务;在狭小密闭环境当中进行了72小时的睡眠剥夺实验,要保证自己不要睡着,同时心理和情绪状态要稳定;水下部分的训练有作业技能、操作技能、出舱程序等。”
  近视也可以“飞天”吗?答案就藏在不断发展的航天事业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曾表示,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变得越来越科学了。“以前的选拔标准比较单一,航天员既是驾驶员,也是工程师。随着工程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实验越来越专业,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有所不同,驾驶员和工程师的标准有了区分,高度近视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视还是可以的。”
近20年专业学习、科研积累
为飞天提供支撑

  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他的航天理想源于中学时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还是高二学生的桂海潮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两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那一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本科期间,他的成绩名列前茅,被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并于2014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在同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读博期间,桂海潮下足功夫研究基础理论,抓住关键难题不放松,博士期间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随后,桂海潮赴海外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宇航学院工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取得多项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从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桂海潮执行此次飞天任务提供了直接支撑。
  在周围人眼中,桂海潮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很少被负面情绪侵扰。面对有很多技术难点的科研项目,桂海潮“很少瞻前顾后”,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很快振作,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北航任教以来,桂海潮共指导了1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3名已经顺利毕业。
  对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太空之旅,桂海潮表示,自己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都准备好了,而且非常期待。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央视、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