锢漏:走街串巷,不可或缺
2014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家正

  锢漏匠现在几乎绝迹了,但当年确是一个很发达的行当。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四处可见他们的踪影。
  他们的担子很复杂,一头是钻子、小锤、小板凳(后来是马扎子)之类,另一头却是一个多抽屉的小柜,抽屉里放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锔子,还有一个很不起眼拉动绳索就会转动的钻头。最要紧的就是这钻头,钻头顶端有一个更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却是他们能否吃这碗饭的关键所在,就是金刚石。有了它,就可以承揽细瓷器活儿;丢了它,就意味着砸了饭碗。俗话说“没有金刚钻,甭揽瓷器活儿”,就是这个意思。
  当年塑料尚未兴起,家庭必备的炊具差不多都是陶器(缸例外),餐具也有陶器的,但瓷器居多。瓷器很脆,容易打破,又很硬,钻眼很难,于是只能用金刚钻。锢漏匠是不能离开金刚钻的。
  当年的锢漏匠是家庭主妇们最欢迎的匠人。他们有着行业独有的叫卖声,拖腔拉调:“锔盆子锯碗——锔大缸。”只要在胡同里响起了这种声音,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要大门洞开。主妇们会拿着盆盆罐罐、大碗小碗的碎片出来了,只要能对得严丝合缝,锢漏匠就能还给主妇们一个完整的器具。只要不再次打碎,就可以长期使用。烟台人尚俭,有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传统,即使是阔商贾的家室,也绝不肯把价格不菲的瓷器碎片随便扔掉的,所以这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行当。
  塑料兴起,烟台人起初叫“赛璐洛”,后来叫电木。瓷器不再须臾不能离开,至少孩子们不再用它喝水了,所以碎片越来越少,锢漏匠也就渐行渐远了。
  但是,人们对锢漏匠的喜爱沉淀到了民间艺术中。烟台有个十分普及的民间小调,叫作《锯大缸》,曲调是固定的,歌词却可以即兴创作。演唱者往往将眼前的人作对象,幽他一默,很像网络时代的“恶搞”,弄得在场观众捧腹大笑不已,却让当事人啼笑皆非。例如发现了现场有人叫××堂,就唱道:咱村有个王员外,王员外他有三个女郎……顶数三女儿长得俊,一脸黑雀满头秃疤。三个闺女挑女婿,大女儿挑的是卢永祥,二闺女挑的是张宗昌,顶数第三个挑的强,一挑挑上了——”
  “包袱”一抖,当场点了“××堂”,于是哄堂。这样的“恶作剧”堪称屡试不爽。
  海阳大秧歌中最受欢迎的片段也是《锢漏匠与王大娘》,要选择演技最好的充当角色,常离开大队人马单独表演,边扭边唱,打情骂俏,幽默风趣,充分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
  走街串巷的锢漏匠消逝了,但是,他们的形象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情趣之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