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隆兴寺大雄宝殿主体完工
建成后将是城区唯一一处佛教建筑
2015年01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护国隆兴寺大雄宝殿主体完工。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26日,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塔西侧,护国隆兴寺西区已经初见规模,大雄宝殿主体已经完工,琉璃瓦已经铺设完毕,现在正在进行室内木制结构施工。因天气原因,墙体施工及涉及水泥的施工将延后进行。而西区23亩中,除了大雄宝殿,还有山门、配殿等也初具规模。
  在湖边眺望,护国隆兴寺大雄宝殿远远就能看到,建筑施工时使用的塔吊还没有拆除。据了解,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大雄宝殿内部的木制结构施工。“因为天气太冷,包括墙体施工等一些涉及水泥项目的施工要延后进行。”     2013年11月底,护国隆兴寺的修建工作开始交由东昌府区民宗局主持,由区民宗局摸索着推进隆兴寺建设。目前在建设的是护国隆兴寺西区,总建筑面积为23亩,包括大雄宝殿、山门、配殿、钟鼓楼等建筑,也都在建设施工中。“西区的主体建筑已经能看到雏形,后续建设工作会在气温回升后进行。”区民宗局工作人员介绍。  
  走进看,能看到大雄宝殿的屋顶起翘平缓,但斗拱及檐柱比较粗犷。据了解,这正是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护国隆兴寺最原始的风貌。区民宗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该寺建于北宋,因此建筑风格应以宋代为主,宋代建筑基本上沿袭了唐代建筑的的风格,屋顶起翘平缓,斗拱及檐柱较粗犷,不同之处是屋面吻式及门窗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演变,显得更精美。
采用北宋建筑风格
将是城区唯一一处佛家寺庙
  其实护国隆兴寺原址并不仅有现在在建的西区23亩,包括现在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塔都是寺内的建筑。史料记载,最开始的护国隆兴寺兴建于北宋,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仅有一处残存的铁塔,其余建筑都已经损毁。 
  因此在重建规划中,充分考虑到护国隆兴寺的历史沿革,无论是整个布局还是单体设计都体现当时建寺时的风格,以恢复历史风貌。护国隆兴寺建成后,这里不只是城区唯一一处佛教庙宇,也是东昌府区唯一一处。  
  而按照原定的规划,护国隆兴寺建设不仅西区一块,在铁塔区域也将建设铁塔浏览区。原规划中,该寺占地约50亩,其平面布局为,中为庙宇区,东为铁塔游览区,西为僧侣生活区,在该寺庙主入口处设停车场及该寺牌楼,以方便居士及游客踏寻,为方便僧侣生活及游人参观,整个区域还设计了通畅的道路系统。生活区与庙宇区由庭院分隔,庙宇区与铁塔游览区用连廊分隔,均设通门,且在分隔廊上设漏窗,人们可通过漏窗眺望游园景色,可谓曲径通幽。
“护国”为名因救了朱棣一命
  护国隆兴寺的名字大有来历,封建王朝能叫“护国”,可不一般。聊城的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护国隆兴寺旁的一座小桥,曾经救了朱棣一命,后隆兴寺被赐“护国”的名号,成了“国字号”。  故事要从明朝初期说起,那时候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反对明惠帝的南京明朝政府,挥师南下攻打东昌府时惨遭失败。根据民间传说,在这场战斗中,朱棣险些被盛庸所擒,靠躲在当时隆兴寺前一座石拱桥下才躲过一劫。朱棣当上皇帝后,把聊城的隆兴寺命名为护国隆兴寺,隆兴寺前面的石拱桥命名为白玉桥。现在,这座桥的遗址位于古城区小礼拜寺街,铁塔南侧。  
  传说之外,更有史料记载护国隆兴寺遗址就在古城东北城墙外的运河边,始建于北宋,兴于明初,是明洪武帝朱元璋八大护国祝圣道场之一,曾占地百余亩,被誉为江北古刹、水城佛国。
  著名的聊城铁塔,便座落于隆兴寺内的东南角。1973年政府拨款重修期间,在五层塔身和基座发现石函,石函外陈设有铜菩萨、瓷瓶、宋元古钱多枚,函内有小型银棺,内有僧人骨灰及舍利子数十枚,石函外侧有石刻铭文,文载塔在明永乐年间倒塌,天顺年间由东昌府僧纲性都、纲性深及隆兴寺主持祖崇、僧德宁募捐重修。塔为生铁铸造13层,通高15.8米,基座占地16平方米,上有石刻佛教浮雕图饰,铁塔也是隆兴寺的标志性建筑,聊城民间曾有“东昌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的说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