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学,他62年捐出102万元
一个南方来的教书匠,一辈子留在了沂蒙山区
2015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正在看材料的李振华老师。
     一件领子带破洞的灰色衬衣,一条洗得发白的深蓝色裤子,一双白底黑面的千层底布鞋,一只戴了整整五十年的中山牌手表。这是记者初次见到淄博市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李振华时,他身上俭朴的着装。据说,这还是他为了接受采访,特地换上的“礼服”。

  文/片 本报记者 许亚薇            
俭朴生活 一块中山牌手表,他戴了五十年
  初见李振华,很难相信他已经年近八旬。他耳不聋,背不驼,花白的头发配上黝黑的皮肤,精神矍铄。
  每天清晨8点,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从家里出门,步行去往位于沂源县实验中学老校的工作室。这四五公里的距离,他每天要走一个小时左右。“之前有辆大金鹿自行车,他们都觉得我年纪大了,就不让我骑了。”李振华笑着说,除了每天步行,他还自创一套健身操锻炼身体各个部位,无论冬夏,每天五点起床做半小时早操。
  “只要不冻着不饿着就行。”说起日常生活,李振华笑道,除了每个月自己留500元,他会将每月7000元的退休金和其他津贴全部都捐出去。
  采访那天,李振华身上穿的那件领子带有破洞的灰色衬衣,是7年前花了16元买的;脚上那双干干净净的千层底布鞋,是刚刚洗干净换上的;而手上那块中山牌手表,则是他刚被调往张家坡中学的1965年买的,到今年刚好戴了50年。

永远的悔 为了支教,他没赶上看父亲最后一眼
  1953年,年仅17岁的李振华从南京师范大学来到沂蒙山区支教。让他没想到的是,自从来到了沂蒙山区,他就再也没回去。而当初与他一起来到沂蒙山区的另外42名同学,则陆续全部离开。
  李振华说,他的人生中有三大遗憾。一个是父亲去世时他不曾陪在身边;一个是虽然桃李满天下,自己的三个孩子却无一考上大学;另外一个则是,年轻时,因为他要留在沂蒙山区,而不得不与他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分手。
  而这三个遗憾的产生,都与当初他决意要留在沂蒙山支教有关。但是李振华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知识才能帮助沂蒙山贫困的孩子们走出大山。
  李振华坦言,山区的贫穷也曾让他产生过退缩的念头。但想到老乡们对他的恩情,他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如今,李振华说话时一口沂蒙腔,偶尔夹杂南方口音。他说:“我在沂蒙山区生活了60多年,在南京只生活了17年,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
热心助学 六十多年,他共资助2000余名贫困生
  从工作那年开始,李振华的工资就被分成三份:一份寄给父母,一份自己留着,另一份则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刚工作时,他的工资只有21元,他却坚持拿出其中的5元,用来资助山区的孩子们。
  1997年,李振华退休后,他倾其所有,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给了他工作过的沂源县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沂源县实验中学。后来,三所学校分别成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社会各界群众纷纷捐款,到目前累计资金已经达到296万余元。
  “班级成绩获得全县学科排名前6名的,每年奖励1000元,去年我们俩一人1000元。”沂源县实验中学的唐静静和李秀枝今年夏天带毕业班,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的奖励。“除此之外,如果获得县优秀老师或者优秀班主任,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奖励。”
  现在,李振华虽然退休了,但他热心助学和热衷青少年教育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截至目前,62年来,他一共资助了2000余名贫困学生,累计捐款高达102万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