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大学焦虑症
2016年08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雨茂
  高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今中国政治界、经济界、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绝大多数精英都曾跨越高考这座独木桥。但高考究竟有多重要,又是很难说清楚的,如果转换一下思路,也许就会豁然开朗。在当下,假如一个人没有大专以上学历,就当不了老师、工程师,做不成医生、律师,考不了公务员,进不了国企,几乎与绝大部分人才招录考试无缘,与公推公选无关……要进入体制内,简直比登天还难。与朋友讨论近四十年的高考历史时,大家一致认为,与早年相比,高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大专以上学历成为许多职业准入的门槛,也是一个人迈向更辉煌人生的阶梯。
  二十多年前我考大学时,高考录取率不超过20%,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甚至不超过10%。当时我们班有五十余名同学,只考上两人,一位大专,一位本科,这已经是比较好的成绩了,因为前一年文科班没有人考中。若干年后,与没有读大学的同学相比,我们两人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许多同学的收入与社会地位并不比我们差。最近十几年来,情况有了明显变化,能否考上大学,尤其是能否考上重点大学,对一个人前程的影响直接而且显著。
  拿近四十年的高考录取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录取率升高是总体趋势,只有个别年份因为特殊原因不升反降。论理,高考福利惠及了大多数人,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考大学比以往更容易,人们应该为高考喝彩才对呀!实际并非如此,相对于从前考大学的焦虑,如今,考重点大学的焦虑来得更猛烈,更难以阻挡。考生家长对高考公平性的质疑、对重点大学招生指标数的关注、对自主招生学校操作规则的忧虑,从来就没有放松过紧绷的神经,这恐怕也让教育主管部门始料未及。不久前,因为传言江苏、湖北两地的高考录取指标要调剂一部分给中西部地区,引发两地家长、群众的不满,不管有没有子女参加高考,人们参与议论的热情都很高,未经证实的流言满天飞,“吐槽”刷爆了手机屏幕。后来,两地政府及教育部门一再保证不会降低录取率,家长们的愤怒情绪才渐趋平复,但担忧与不满并没有彻底消退。
  我身边也有很多同事、朋友、老乡的子女参加高考,据我了解,考生家长忧心的其实并不是全省录取人数,而是重点大学在本省的录取率。具体来讲,就是不满考重点大学的机会存在地区不均,担忧985与211高校会降低本省的招生数,从而影响孩子的前程。家长们不担心孩子上不了大学,而是担心上不了好大学。家长们深知,如果孩子能够考入重点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深造、就业都会变得更容易。由于大学同学的整体素质较高,人脉资源更优质,将来会助推孩子的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家长们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就以人们普遍关心的考研、考公务员、就业为例来说吧。考研,各校研究生招生部门更愿意招录比自己学校排名高的学校的毕业生,排名比自己学校低的学校的毕业生明显不受待见,有的还受到排挤甚至歧视,每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过程中,都有类似情况发生,个别学生甚至投书教育部为自己主张权利。另外,重点大学推荐免试读研究生的名额更多,去国外读研究生的机会远超一般院校,这些都是事实。按照公务员报考规定,大专生有资格报名参加考试,前些年确实有大专生考上了公务员,虽然一般都在乡镇、居委会等基层单位工作,但大专生毕竟有机会参与公务员竞争。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尤其是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大专生考上公务员的极少见,有些招录单位干脆对大专生屏蔽。至于本科生,也有区别,名牌大学毕业生更受招录单位青睐。至于就业,也有潜规则,非211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连门都不让你进。一位同事推荐研究生到知名中学任教,校长的答复是:中学用评分制录用人才,211学校毕业生打10分,部属重点学校8分,省重点学校有博士授权点的5分,只有硕士授权点的3分,没有硕士授权点的1分。看似公开竞争,实际上是明目张胆的学校歧视。名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可能更高些,但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中也有佼佼者,马云就毕业于普通学校嘛!评分制的前提是认可每位名校毕业生都比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优秀,因此可以走绿色通道免检,这是什么强盗逻辑呀?单就评分制这道铁闸,就阻挡了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
  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点大学火爆的招生场面相比,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情况却一年不如一年,不报到的学生逐年增多。重点大学招生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每位考生的愿望,招生分流也是必需的,所以,社会不能把考生的注意力都引向重点大学。另外,相对于普通本科人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旺盛,技能高超的工匠尤其缺乏。如何根治家长、考生考重点大学的焦虑症,单单提高录取率改变不了现状,台湾地区的大学录取率几乎100%,但名校焦虑症依然存在。提高高考招生透明度,改变地区不公平现象,是教育部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全社会要合力改变学历崇拜现象,切实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改善技术工人的待遇,弘扬工匠精神,尊重技术人才,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