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血凌家”同胞兄弟的青岛情缘
2018年08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凌道扬(左)与康有为
  凌达扬
   □张洪刚
  凌道扬、凌达扬是同胞兄弟,出生于广东的“蓝血凌家”。上世纪20年代他们先后与青岛结缘,凌道扬曾任胶澳首席林务官,是青岛林政建设、林政教育的奠基人,同时还创办了《青岛时报》;凌达扬则接连任私立青岛大学、齐鲁大学、国立山东大学英文教授,为山大的外文学科做出了积极贡献。
  欧洲人谈及贵族总离不开“蓝血”二字。在广东布吉,有一个家族书香门第、诗书传家,被誉为“蓝血凌家”。该家族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0年间家族四代人中,出现了几十位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中国最早懂西方经济管理的会计师、教过光绪皇帝的国子监英文教师、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广九铁路工程师。
  凌道扬(1887—1992),我国林学界泰斗,中国近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凌道扬的人生驿站中,青岛是他重要的一个站点。凌道扬在《自传》中说:“青岛时期是我生命中的黄金时代。”
  1914年,凌道扬获耶鲁大学林学硕士学位回国,他是中国获得该学位的第一人。1920年凌道扬任北洋政府山东省省长公署顾问。1922年12月,青岛结束了25年德租日治的殖民统治,被辟为胶澳商埠。凌道扬出任接收林务主任委员,直接介入与日方的交涉。在接收之前,他就先下手为强,因为当时的日本浪人和日本侨民听说要交还给胶澳政府,便到处破坏林地,凌道扬在青岛组织了40多人的林警队,天天抓破坏树木的日本浪人,极大地保护了青岛的树木。
  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任命凌道扬为农林事务所所长。为了扩大造林面积,凌道扬恢复了李村苗圃,栽种树木,每年植树节期间无偿分给乡民种植。1923年春发放树苗137866株,还扩大了路边的行道种植。他结合青岛空气湿润、雨量适中的气候特点,实施了山头绿化;另外还重新规划了青岛的公园,将其划分为第一到第六公园,以及栈桥前园、天后公园、官舍公园、海滨公园、观海山公园等,并对公园内的配置和功能划分进行了细化。比如将第一公园(今中山公园)分为6个区域,开辟了小西湖等,市民有了更好的休闲旅游去处。
  1922年至1928年,凌道扬偕发妻陈英梅及长子凌宏璋、长女凌佩芬在青岛工作和生活了6年,其次子、次女分别在青岛降生,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凌家在青岛的生活十分惬意,陈英梅任青岛私立文德女子中学的体育教师。凌家住在福山支路8号一栋庭院遍植嘉木的两层洋楼里,并与康有为比邻而居。凌道扬与康有为是广东老乡,自然多了一些交往。凌道扬经常会光顾康有为的“天游园”,并为其布置林木花卉,两人还会同游第一公园(今中山公园)赏花赏木。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故居“天游园”内的绿化,以及花草树木的栽种,也是受到了凌道扬的影响。
  1923年7月24日,凌家的次女出生于青岛,康有为先生为其取名“佩馨”。鉴于两家的亲密关系,在凌佩馨周岁生日这天,康有为还专程送来了一枚戒指。凌佩馨周岁“抓周儿”礼,抓到的就是这枚戒指。
  凌道扬在青岛家庭美满,事业上也是全面开花。凌道扬任林务局局长还兼任私立青岛大学教授,他的收入在当时的青岛应该不菲,此外还担任基督教青岛青年会总干事,并与上海滋美洋行青岛分行经理滋美满等人发起成立了“万国体育会”。万国体育总会位于青岛亚当斯大厦,下设网球、高尔夫等七八家俱乐部,还从事博彩性质的赛马。此外,凌道扬还在青岛建有酒厂和一座名叫海滨大厦的豪华旅馆。
  而在私立青岛大学教书期间,凌道扬有一位特殊的同事,那就是他的胞弟凌达扬。
  凌达扬(1894—1986),字廷显,他的学历一点不比哥哥逊色。1915年至1920年留学美国,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研究欧洲史及文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1924年经哥哥引荐,凌达扬任私立青岛大学英文教授。这样,凌家兄弟二人均受聘该校,成为私立青大教职员中具有留美经历教师的佼佼者。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凌道扬学的是文学和林学,教的却是逻辑学,足见凌道扬之博学多才。 
  兄弟俩不仅在同一所大学教书,还在同一家报纸共过事。
  凌道扬在青岛期间,和朋友合资买下了一份叫《青岛晨报》的英文报纸,据此创办了《青岛时报》。该报最初分中文版和英文版,中文版名叫《青岛时报》;英文版名叫《青岛泰晤士报》,由凌道扬的弟弟凌达扬任主笔。
  《青岛时报》于1924年9月1日创刊,在当时青岛众多的报纸中,是比较有代表地位的。报社地址最早在旧青岛新泰路1号。1927年后迁至兰山路17号。中文报纸由原来的两大张增为三大张,报纸销量由每日两三千份增至五六千份。除刊登新闻外,先后办有副刊“时报俱乐部”、“青光”、“窝窝头”等,同时还有“小朋友”、“医学周刊”、“世代家庭”等专栏。
  1928年日本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5月10日,青岛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捣毁了日本驻青机构,《青岛时报》对此作了报道和评论,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日本人的威逼压迫,让凌道扬一家不得不离开了青岛。由于战乱,时局不稳,私立青岛大学经费断绝,师生散去大半,学校不得不被迫停办。弟弟凌达扬也离开了青岛。
  此后,哥哥凌道扬再少与青岛有交集,而凌达扬与山东的缘分却并未中断。
  1935年,凌达扬应齐鲁大学校长林济青邀请,任齐鲁大学外国语文系教授兼主任。要知道,在凌达扬任职前,齐鲁大学的系主任和教师均是由传教士或他们的妻子兼职。
  由于过去不重视英语,齐大一时很难提高新生的英文程度,以致入学新生的英文程度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凌达扬上任后就根据入学考试英语成绩的好坏,重新分班。程度好的可以选修二、三年级的英文课,程度差的则入不列级也没有学分的预备班。当时英文系所授课程为普通英文、英文作文、记叙文、泰西文学、英文小说、戏剧、新闻学等多种课程。
  1936年7月,凌达扬重回青岛。
  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在学潮中风雨飘摇,学者名流大多离去。这时的凌达扬临危受命,被林济青聘任为国立山大外国文学系教授,并担任第三任系主任。凌达扬到校后,把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开设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英语高级作文、现代文选等课程,每周十一学时。授课之余,他还指导了外文系第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凌达扬随国立山大师生南迁到四川万县,直到1938年3月才离开国立山东大学。
  兄弟二人,风雨一生,不变的却是他们与青岛剪不断的美好回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