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是怎样“重新发现”青霉素的
2018年09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周,“水门事件”爆料人伍德沃德的新书《恐惧:白宫里的特朗普》在美国热卖。该书爆料称,白宫前经济顾问科恩曾警告特朗普,美国96.6%的抗生素都是从中国进口,其中需求量最大的青霉素在美国国内甚至都没有生产,“对华发动贸易战无异于自取灭亡,中国摧毁美国只需一招”——不卖给美国青霉素就可以了。
  先不管科恩的上述警告是否属实,又是否真的有可行性,美国作为发明青霉素的鼻祖,自己如今竟不生产青霉素,这个爆料本身就够惊人的。要知道,美国当年为了实现青霉素的“重新发明”,投入的精力、成本可丝毫不亚于“曼哈顿工程”。
  说来也巧,今年9月15日刚好是青霉素发现90周年的纪念日。1928年9月15日,英国医生弗莱明在度假归来后发现,他度假前在实验室中没来得及收拾的细菌培养基中的细菌,居然被无意中沾染的霉菌杀死了。在一战中曾经干过战地医生的弗莱明,深知细菌感染对伤员意味着什么,他立刻想到霉菌分泌的某种物质也许能杀死细菌。他说干就干,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培养基里的霉菌,将它们纯化培养起来,很快发现这些霉菌其实就是青霉菌(又名盘尼西林),它们的分泌物可以杀死导致人类生病的某些葡萄球菌。于是,9月15日这一天被认为是青霉素的发现日。
  不过,弗莱明并非第一个发现霉菌可以杀菌的人。早在1876年,英国学者约翰·廷德尔就曾经发现这个现象,盘尼西林这个名字就是他起的。病菌学鼻祖、法国学者巴斯德还曾尝试用青霉菌的提取物治疗疾病。弗莱明真正的贡献,是首次提纯了其中的青霉素。
  然而,在青霉素被提纯后,它并没有立刻掀起一场医学革命,原因在于弗莱明所用的提纯法只适用于实验,用于治病则剂量实在太少了。在弗莱明之后,有不少医生试图用青霉素治病,总是患者还没治好,提纯的青霉素就用完了。而使用未提纯的霉菌分泌物,则无异于让患者自杀,因为其中的有害物质反而将加速患者的死亡。
  想要让青霉素真正具有药用价值,就必须改良提纯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而这个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也正因如此,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指出其药理价值后,整整十年当中,该方案被尘封了。人类距离这种梦幻般的灵丹妙药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缺钱就是拿不到。
  转折发生在1941年,这一年年底,美国正式加入二战,这个“不差钱”的大国在战争中唯一的软肋是死不起人,而理论上能够挽救90%伤患、使他们免于截肢或丧命的青霉素刚好对上了美国人的胃口。时任总统小罗斯福在听取了两位英国医生弗洛里和钱恩对青霉素的介绍后,询问他们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多长时间能够实现青霉素量产,弗洛里思索片刻后说“只要三年”,钱恩则纠正说:“我认为两年就够了。”小罗斯福总统撇撇嘴:“那为什么不做呢?”于是立刻签署了立项研发青霉素量产的总统令。
  在美国庞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青霉素量产比想象的还要快。该项目1943年年中立项,1944年已经实现量产,到1945年6月,美国青霉素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6469亿个单位,每个月可以治愈4万战争伤员。当时的战地记者们在描述成箱运往前线的青霉素时写道:“几乎在一瞬间,我们就获得了一种几乎能治愈一切伤口感染的神药。伤口不再意味着丧命和截肢。青霉素万岁!”
  的确,青霉素的最初发现人是弗莱明,但他发现的青霉素其实只有实验室价值。真正“重新发现”青霉素的却是美国政府,是其巨大的投入和美国可怕的生产潜力,让青霉素真正具有了临床价值。
  从美国“重新发明”青霉素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青霉素等抗生素,确实是一种只有大规模生产才有意义的药品,从这个角度说,科恩对特朗普的警告有其道理。但美国真的下决心量产,会很难吗?70多年前,他们从立项到批量生产只用了一年的时间,70多年后,重新捡起老行当又能花多长时间?所以,所谓“用抗生素一招制美”,美国人自己想想也许还算居安思危,咱中国人若也跟着信了,那就有点太幼稚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