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评论

A03版:壹读

A04版:双节汇

A05版:双节汇

A06版:壹读

A07版:双节汇·坚守岗位

A08版:壹读·聚焦

A10版:文娱·影视

A11版:人间周刊

A12版:青未了·人间

A13版:青未了·人文齐鲁

A14版:乐动·聚焦

A15版:新闻·速览

A16版:封底·看点

H01版:今日运河·城事

H02版:今日运河·城事

H03版:今日运河·城事

H04版:今日运河·城事

鲁仲连和望鲁店村

齐鲁晚报     2020年10月09日
  □孙登勇

  聊城市茌平县城东北三十多里的冯屯镇,有一个两千五百多年的古村望鲁店村,那里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鲁仲连祠。鲁仲连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士,“射书救聊城”《史记》有专门记载。
  望鲁店是一个拥有3000多人口的大村,称为茌平第一大村。相传,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十一月十五日,名儒大师孟轲从鲁国风尘仆仆来到齐国西界茌平拜访鲁仲连。傍晚,住在距鲁仲连所在村子三十多里路的刘集村一家店铺里,由于劳累成疾,病倒在此,久治不愈,无可奈何只好在村头向西北方向眺望了鲁仲连故居。从此之后,望鲁店这个村名产生并沿袭下来。
  清康熙年间,重修鲁仲连墓、故宅、祠堂以来,鲁仲连的名声越来越大,《东昌府志》《山东通志》等古籍典著均有鲁仲连的记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更是记录详细。1994年,在国家和省地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鲁仲连纪念祠重新修复。“鲁仲连纪念祠”坐落在古朴、幽静的村子中央,殿内供奉着鲁仲连塑像,栩栩如生、伟貌千古,院内苍松翠柏,端庄瑰丽,古香古色。鲁仲连塑像矗立殿内,炉烟袅袅。正屋两侧各有配房,院内东西厢房各三大间,大门为两层门楼、底层为大门过道,上层为正台形小楼,门洞内有天窗式通道,可以上楼。与大门连在一起的东侧为平房,西侧为钟楼,悬挂大铁钟一尊,击之三里之内可听到钟声,东厢房间口北侧碑楼一座,碑上记载了重修鲁连祠的事项。因历次战乱,加之年久失修,纪念祠破败不堪。
  鲁仲连出生于望鲁店村,卒于望秋湖(东海)。在望鲁店村东北三里的地方,有鲁仲连衣冠墓,成为茌平古八景之一。在位于山东省高青县高城西北2.5公里的大王村(古称雷野村)东南有鲁仲连墓,是他隐居后的葬身地。
  鲁仲连是战国时名士,亦称鲁连。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忧解难。赵孝王九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汉书·艺文志》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马国翰辑本。为了纪念他,聊城古城东门外曾建有射书台。
  幼时的鲁仲连在稷下学宫曾从师徐劫,专攻“势数”之学。因为他勤学善思,博闻强记,所以颇为老师喜爱。尤其是他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很小即以辩才闻名遐迩,为时人青睐。当时的齐国人都津津乐道于他十二岁驳倒田巴,三次责难孟尝君的故事。田巴是稷下学宫赫赫有名的辩士,曾“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十二岁的鲁仲连却以“白刃交前,不救流矢”的例子阐明了“人应该先急后缓”的道理,告诫他“急者不救,则缓者非务”“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有似枭鸣”,和夜猫子叫没什么区别。最后田巴在鲁仲连强有力的驳斥下心悦诚服,不但当着徐劫的面夸鲁仲连是绝世英才,而且杜口易业,终身不复谈。 
  鲁仲连在临淄稷下学宫期间,与孟尝君、田文过从甚密。《战国策》和《太平御览》里记载了他与孟尝君言语交锋的故事。一是在《齐策三》,鲁仲连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鲁仲连先是举了在一定情况下猿猴不如鱼鳖,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例子,然后阐明“故物舍其所长,亡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人家,这叫“不肖”和“拙”,并且指出了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的危害。最后,孟尝君听从了鲁仲连的劝告,没有驱逐舍人。二是在《齐策四》,鲁仲连讥讽孟尝君非好士。鲁仲连先用“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的例子反衬孟尝君养士的虚伪和吝啬,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待孟尝君狡辩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机,又用孟尝君厚待所有的马结果终得良马,厚待所有的妃子结果终得美女的事实,类比出“应该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贤才”的观点,提醒孟尝君应该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诚地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像古士那样的贤才。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极致,而鲁仲连则注意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今高青县高城镇)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
  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现在呢,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久攻不下。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
  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千秋传颂,名扬四海,激励后人。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赞曰: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泰军众,摧地鲁连舌。独立天地间,清风酒兰雪。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挥笔题有:茌平鲁仲连,奕世奉高贤。舌辨西秦却,聊城折北燕,尊官辞不就,一啸海云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