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看小说】
《2666》:一片苍茫
  • 2012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阿琴波尔迪是在中文版《2666》第751页出现的。之前,这位德国大作家一直让读者和书中的无数人牵肠挂肚。尤其是在此书第一部分,来自不同国家的四位评论家寻寻觅觅,阅读有关阿琴波尔迪的文章,拜访一个个“知情人”,为获知他的一点点蛛丝马迹而激动不已。不过,这位大作家虽然誉满全球,却偏偏爱玩失踪游戏,极少有人一睹尊容。评论家“四人帮”却不放弃他们的努力,因为在他们看来,20世纪最优秀的德国作家不能跟深入研究他长篇小说的人谈话就离开人世是不公平的。所以,一有大作家的线索出现,他们便像苍蝇叮血似的扑了上去。听说大作家去了墨西哥的圣特雷莎市,“四人帮”除了一人身体不好没能成行,另外的两男一女结伴去了。可是到了那儿,除了闹出三人同宿、嫖娼、痛殴出租车司机等故事,对大作家一无所获,只好各自回国。第二、三、四部分,在近400页的篇幅中没再说起阿琴波尔迪,他的行踪却成为巨大的悬念始终被我们惦念。第五部分,因为篇名就叫“阿琴波尔迪”,所以我会猜到1920年出生的汉斯·赖特尔就是那个大作家。在了解了他的诸多传奇经历之后,看到他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商问他姓名,他说叫本诺·冯·阿琴波尔迪时,一种幸福感突然充溢在我的心胸。我在20年前曾发表过一个短篇小说,叫做《我知道你不知道》,写人类的一种微妙心理,即掌握了别人所不知晓的信息从而得到愉悦。这个时候,我对书中的“四人帮”就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我已经知道阿琴波尔迪的下落啦,你们还各自揣着闷葫芦郁郁寡欢吧?
  仅仅过了片刻,我便觉出了这种心理的可笑,同时也对《2666》的致幻效果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幻觉散去,读罢剩余的部分,更有一种苍茫感让我手抚书本,久久呆坐。
  首先,是空间感的苍茫。在我几十年的阅读史上,还从没见过场景如此浩繁广博的长篇小说。墨西哥、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智利……一个个国家,一个个城市,一个个行当,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个个细节,斑驳陆离,让人眼花缭乱。作者涉笔之处,无不地道而真切,让读者如临其境。作者还运用各种叙事手法,进一步扩展读者视野。譬如,第五部分写阿琴波尔迪在参加德国军队进攻苏联时,捡到一个苏联犹太作家鲍里斯的笔记本,以此展示这位作家的经历和苏联文坛的状况,并且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在中间讲述了苏联作家伊万诺夫的生平,揭露了斯大林时代对作家的残酷迫害。再如,第三部分写美国黑人记者法特在底特律找一个黑人朋友巴里·西曼,这位朋友在教堂里讲,他到过中国,见过林彪。这种规模空前的“全景式小说”,引领读者俯瞰大千世界,明悉各类人生,给人以超常的阅读享受。
  其次,是意义感的苍茫。长达70万汉字的这部《2666》,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呢?小说用大量篇幅写了发生在墨西哥圣特雷莎市妇女连环被杀案,展示了警察的无能与不作为、知识分子及普通大众的麻木与冷漠。我们可以理解为,小说重点表现了人类的堕落和人性的可悲。但是,这部作品又不仅仅限于这一个主题,它对历史、战争、经济、文化、性爱乃至生物学都有许多独到的表现与深刻的阐释。单是对文学创作,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就表达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观点。然而,这些只是显性的,在文字背后更是隐含多重意义,有待读者去猜想、去发掘。另外,这书为何叫做《2666》,作者波拉尼奥在书中没做一句解释,让人如堕五里雾中。这个数字,恰恰也加重了小说的苍茫之感。
  这时我忽然明白,有一类大作品,是给人以苍茫感的。让我们在苍茫中阅读、思考,并努力寻找自己的出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