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当
  • 2012年05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刘亚伟,笔名亚子,北师大研究生学历,原籍曲阜,下过乡,当过兵,资深报人,现为自由作家,出版长篇小说、科普读物等十余种。
  这些旧时走街串巷的常见行当,现在除了卖冰糖葫芦的还延续着,其余大多已经绝迹。
  上午正在网上书店挑书,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磨剪子来抢菜刀啊”的吆喝声,这久违了的声音让人顿生恍若隔世之感。
  依稀记得小时候街上常有一种独轮车经过,轮子是木头的,很大,从街上走过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叫声,车上装着花花绿绿各种好玩好吃的东西。推车的人手里摇着一个拨浪鼓,卜卜噔卜卜噔……很远就能听见,我们就知道,货郎车子过来了,就跑回家去,拿出自己平时积攒的硬币或者是牙膏皮、废铁之类的东西,到花花绿绿的货郎车子上换几块芝麻糖。
  还记得见过剃头挑子,一头是几层木箱,一层层拉开,里面装的是各种剃头刮脸的工具,一头是只火炉子,火炉子上坐着一只铁盆,一个面皮黑黑的老头挑着,手里摇晃着一串铁板,格朗朗、格朗朗地响过去。听见人叫,就找个背风向阳的地方停下来,不慌不忙地放好板凳,等着。要剃头的人慢慢踱出来,俩人寒暄着,待人坐定,剃头师傅便把早已备好的一方白布给顾客围上,再打开炉门,用扇子把火扇亮。烧水的工夫,剃头师傅拉开木箱的抽屉,取出剃刀,拉起挑子头上挂的铛刀布,夸夸夸,上上下下摩擦几下,再举到眼前细细观看。等到盆里的水冒出了热气,便把磨好的刀子放在一旁,伸手到盆里试一下水温,说,好啦,来吧!就开始洗头、剃头……
  那时还有一种行当叫小红炉,又叫锢炉担,一人一挑,走街串巷,打制刀铲勺剪等日常生活用具,兼着补锅锔盆;也有的三人一盘炉,一只风箱,推一辆二把手独轮车,这种大多是走村串乡,在农忙之前为农民打制锄镰镢锨、修理车辆农具。
  街上常有卖陶罐陶盆陶瓮陶缸的吆喝着走过,巍巍峨峨一车子陶器,用横一道竖一道的麻绳捆绑着,卖者大多手里有一杆长长的烟袋,敲击在陶器上,可以发出清脆的响声,以此证明所卖陶器的成色和质量。
  听老人说,再早时还有一种牵骆驼走街串巷看病的大夫,俗称骆驼先生,或“蒙古大夫”,手里摇晃着一把白铜大手镯——一串铃铛穿在一个圆环上,举手一摇,就发出“喤啷啷啷”一串声响,于是孩子们一拥而出去看骆驼,小媳妇大婶子围上一圈,各自述说着身上哪儿哪儿不舒服,或是怎么才能生个胖小子,诸如此类。不管什么病,骆驼大夫一概全包,且信誓旦旦保证有效。只不过凡是到过的地方蒙古大夫一般都要隔上几年之后再露面,免得被人找后账。
  近读曲阜一中老教师周翰庭先生的《周凤羽全集》,得知我的故乡过去还有一种很特别的行当,叫做“提垫”。曲阜是礼仪之邦,又是孔孟颜曾四氏世家大族聚居之地,对于从老辈子传下来的磕头的礼数特别讲究,子女对父母,小辈敬长辈,下人下属见主人上级,都要磕头如仪。磕头需要垫子——两块棉垫中间用布连缀,可折成手提箱模样,提在手里,用时展开,十分方便,故称提垫。这本来是种用品,后来却演变为一种职业,从事者多为家贫无业的人,遇有四时节日或是婚丧嫁娶、贺喜庆寿之类的活动,行礼还礼,隆重而频繁,这时“提垫”便闻讯而来,紧随身后左右,随时伺候,这边刚要下跪,那边及时展开垫子铺好。一名让人满意喜欢的“提垫”,也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比如何时何地需要什么礼节是要熟记于胸的,再比如步伐,需要练会一种“趋”步,也即小步快走。后来随着磕头改为鞠躬,“提垫”这个行当也就消失了。
  随着日用品实现工业化生产,城市化进程加快,超市深入到小区落户,除了前边提到的几种,还有吹糖人的、捏泥娃娃泥哨子的、卖冰糖葫芦的、修理风箱的、拉洋片的、修笼屉补筛子的等等,这些旧时走街串巷的常见行当,现在除了卖冰糖葫芦的还延续着,其余大多已经绝迹。这是社会发展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只有收破烂的似乎不减反增,大行其道,据说有不少人以此发家致富,不过他们大多画地分片蹲守,很少走街串巷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