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遇“白求恩”
  • 2012年08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刘武,导演兼制片人,曾任大学讲师、新闻记者,出版过《醉里看乾坤》、《生命的几分之几消耗在路上》等专著,参与编导100集大型纪录片《睦邻》、45集纪录片《兄弟》。
  因为巧遇他们,我体味到了人类不同凡响的一种气质和力量,每个时代都有这种自愿奉献的人们。

  7月的一天,我在老挝首都万象街头拍摄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美国人拐到面前向我问好,他主动介绍说,他叫艾伦,是一位摄影师,正在为一支古迹维修队工作,这支队伍由几国专家组成,正在修复万佛寺内的壁画。艾伦非常热情地问我是否有兴趣去万佛寺维修现场看看。
  万佛寺离我们见面的地方并不远,我随艾伦走了过去,发现这是一座不算很大的寺庙。寺庙主管桑松出来迎接我们,给我介绍说,这里本来叫施沙阁庙,是万象市内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寺庙,建于1818年。1840年,也就是中国鸦片战争爆发那年,暹罗士兵侵占万象后,差点将寺庙烧毁。1987年,老挝政府将它作为佛像博物馆,现在庙内陈列了小佛像8000多尊、中型佛像120尊,主庙里的佛像则有2052座,大小佛像加起来共计10136座。因此俗称“万佛寺”。
  我注意到,由于年久失修,寺庙内的许多壁画已经开始剥落。桑松告诉我,他在这里工作15年了,寺庙基本没有维修经费。最近的一次维修还是在1992年,当时政府方面出资700万元寮币,这只相当于700美元,完全是杯水车薪。
  我知道老挝是联合国确认的全球最贫穷的49个国家之一,560万人口中的大多数生活在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线以下,所以老挝政府基本拿不出钱来修缮保护文物,这并不难理解。
  有意思的是,万佛寺里来了位“白求恩”。几年前,一位法国女士到这里来观光旅游,看到寺庙内的壁画快要剥落,居然格外关心。回到法国后,她就四处筹募资金,并恳请国际文物保护组织派人前来维修。很快,一支主要由法国人和美国人组成的维修队来到万佛寺,搭起脚手架开始维修寺庙中的壁画。  
  万佛寺的主庙不算太大,但拱顶高耸,佛像庄严。维修队的任务就是修复庙内两侧墙壁上的壁画,在脚手架前,摄影师艾伦忙上忙下,炎热的天气让他汗如雨下。他告诉我:“我们这次的维修经费只有12000多美元,如果要将庙内的壁画全部修缮,需要几百万美元。我做的主要是幕后工作,任务就是把这些壁画拍下来,传送给专家或者媒体,并把修复前后的图片,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在现场,我仔细观察了维修工程师的工作过程,他们蹲在脚手架上,用纸和小刷子等工具细心地粘贴、修补着破损的壁画,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就像外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一样。负责指导工作的工程师鲁道尔夫·卢加先生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原本是南美的危地马拉人,后来移民意大利,曾参加过柬埔寨吴哥窟、缅甸蒲甘和北朝鲜地下皇陵等多处著名古迹的修复工作。对他来说,修补万佛寺的壁画当然是小菜一碟。
  卢加告诉我:“一般来说,由于地表水分蒸发,盐分就会在壁画背后凝结,致使壁画酥脆、松软。修补它们时,我们要将黏合剂小心注入到剥落的缝隙中,并用支撑杆撑住它们,以避免壁画整块剥落下来。你们可能不知道,曾经有位游客靠在墙壁上休息,等他离开时,壁画就‘哗’地滑落下来了。”
  我见到维修队时,他们在这里已经工作了整整一个月。每天,他们冒着炎炎烈日骑车或走路来到寺庙,在没有任何降温、祛暑设备的环境下,细致入微、无私忘我地工作数个小时。我不禁联想起当年的白求恩大夫,那是义务到国外给人治病,这是义务到国外维修文物,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目的不同,但精神、方法、境界似乎都是一样的。因为巧遇他们,我体味到了人类不同凡响的一种气质和力量,每个时代都有这种自愿奉献的人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