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瑶
孕妇临产,家人托人找床位;孩子入学,家长找关系进重点;老人去世了,儿女还得去火葬场找人把事儿办体面……从生到死,办事托关系,似乎成了国人的惯性思维。 “求人社会”最大的特征莫过于“上面”有人没人不一样。同样是看病挂号,有认识的大夫就能少了排队的辛苦;同样是跑社保、办档案,有“关系”的不用往返多趟…… 回顾每一次大方的“人情付出”,背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自我利益的让渡,而是手中公共资源的滥用。“求人社会”中的重灾区,正是对公共资源的分配缺乏约束的领域。任何细枝末节的权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都有变成寻租工具的可能,正常的人情也异化成了利益交换。此刻我为你大开方便之门,期冀的是下一次你能给予“回报”。 如何让“求人者”不再左右为难,让“被求者”别再滥权谋私,关键还在于束起制度之笼,形成不敢寻租的惩戒机制、不能寻租的防范机制、不易寻租的保障机制。“求人社会”回归正常,前提必须堵死漏洞百出的“小道”。让公众在主张基本权利的时候,“上面”有人没人一个样,打不打招呼一个样,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