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燮 本报于2012年7月26日,报道过《车没停稳 “黄牛”堵门抢乘客》的新闻,时过半年,车站“黄牛”再次卷土重来。近日,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读者反映,滕州市汽车西站,有不少“黄牛”趁乘客即将下车之际,统统围上来拉客。(《齐鲁晚报》1月8日报道) “黑车”没有合法手续,出问题难维权,且违规改装、拼车、超载等安全隐患极大,还扰乱了正常的客运秩序,的确该出手整治。为此,滕州市交管部门在接到反映后,迅速指派交通运输监察大队进行情况核实,并表示会进一步采集相关资料,如果定性为黑出租,就会对相关当事人进行处罚。 每每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除了听到类似表态和行动之外,就是有关部门苦口婆心地规劝乘客不要乘坐“黑车”。然而“黑车”却如此猖獗,似乎给人的感觉是,“黑车”不怕罚,乘客不听劝。 其实也不尽然。对“黑车”的整治有关部门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但是一味地取缔,势必导致这样的结果:虽然“黑车”没了,乘客会从先前的报怨“黑车”宰人,变成了报怨出行难。由于出行的刚需,乘客只能退而求其次,于是就给了“黑车”以可乘之机。 据执法人员介绍,目前,面对“黄牛”的最大问题就是取证难,且“黄牛”车辆不好定性,无法定性为黑出租车。再加上出行难之局面难以有效缓解,即使继续依法加大对黑车拉客现象的打击力度,恐怕都难逃“禁而不止,治而不绝”之宿命。 既然乘客有出行之需,作为公交也好,正规的出租也罢,整天哭喊生意难做,繁华地段拥堵严重跑不起来,可是放着好好的市场不主动去占领,拱手将好端端的阵地让给了“黑车”,这是何等的自相矛盾啊。无论从解决出行难考虑,还是从公共交通企业自身利益着想,那些打车难的地方都应是公交和正规出租主动涉足和堆满服务之首选。如若公共交通能够给力,比起有关部门对“黑车”一味地打击、取缔来说,更能让“黑车”失去赖依生存的市场和“群众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