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1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作者珍藏的当年的剧照。 |
|
□刘志毅 1965年4月15日,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济南汽车制造总厂700多名职工奔赴四川,筹建重庆大足汽车制造厂。为了尽快生产出“红岩”牌军用越野汽车,铸钢分厂的30多名干部工人在重庆新建机械厂(现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生产汽车铸件。 1966年春节前夕,新建机械厂工会组织本厂职工、杭州汽车发动机厂来重庆支援三线建设的职工和济南汽车厂人员一起,准备搞一台热热闹闹的春节联欢晚会。重庆职工准备了四川金钱板、洗衣歌等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节目;杭州职工打算表演笛子独奏、苏州评弹等优美的江南曲调;我们济南职工本想来段山东快书,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演员,而不可缺少的道具“鸳鸯板”更是无处筹借。怎么办? 这时有人想到了1964年山东省暨济南市在大明湖举办的庆祝国庆15周年游园会上,济南市文工团在北岸搭台露天演出的歌舞剧《看庄稼》。此剧通过对三个老头在秋收之前来到地边,看到庄稼丰收而高兴得手舞足蹈的生动情景,表现出了山东人乐观、开朗、朝气蓬勃的性格,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大家一致赞成把这个剧排练出来,将山东人豪爽、积极的形象展现给四川人民。 要演就得演好,于是大家忙着选演员、挑领唱、找伴奏,紧锣密鼓地排练了起来。服装道具上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白毛巾包头,上罩黑坎肩,下穿兜裆裤,白袜、黑布鞋;胡子则按照人物的年龄大小用黑白毛刷粘接而成;用树根、竹竿制作旱烟袋,用画着丰收图案的纸糊成烟荷包。音乐伴奏准备了柳琴、二胡、笛子、木鱼和锣鼓。 虽然都是舞蹈外行,但这也没能难住大家,凭着以前看演出的记忆,把剧情、音乐、对白、舞蹈动作和人物造型进行再创造,集思广益边练边改,连不起来的动作就现场发挥,用山东大秧歌的“十字步”来填补。 春节联欢晚会在新建的机械厂大礼堂举行,四川、浙江、山东等地的职工欢聚一堂,同台献艺。“下一个节目,山东歌舞剧《看庄稼》。”伴随着音乐前奏,大幕徐徐拉开。三个山东老头手持旱烟袋,个个喜笑颜开,在台上又歌又舞,对白是地道的山东方言:咋、走呗、奇好啊、杠赛咧,再加上仨老头看高粱、观玉米、刨地瓜的滑稽动作,礼堂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演出结束后,一群四川娃儿跟在演员身后叽叽喳喳地喊叫“山东老汉”,大人们则学着山东腔说“杠赛咧”。说实话,那时我们的表演水平比起专业演员来差远了,但我们是用心在跳、用心在唱,表演动作干净利落,感情真挚奔放。一场演出使我们和当地人融合在了一起,那心里比吃了四川辣子还热乎。 不久,重庆市沙坪坝区要举办春节文艺汇演,厂工会把《看庄稼》这个剧目推荐了上去。我们在区属各大企业交流演出,边演边改,大家的舞蹈动作更加协调,表演更加默契,演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很快,沙坪坝区又把该剧推荐到重庆市,经过重庆市有关部门的观摩和选拔,该剧又被选中参加重庆市各界欢庆春节的活动,在重庆剧场、重庆海员俱乐部等大剧院演出多场,山东人的《看庄稼》轰动了山城舞台。春节过后,剧组又随重庆市春节慰问团到三线工矿企业基层巡回演出,让我们有机会把山东人的春节问候带给了更多的四川人民。 1966年大年初一,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春节文艺节目中就有我们演出的《看庄稼》。当我在广播中听到“三个老头一条心,爱社比爱老伴亲……”的开场白时,比过年吃饺子都高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当年演出时的剧照。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侯振田、曲长照和我,当年表演老头的三个小伙子,现在都七十多岁了,成了名符其实的老头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