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学胜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在家乡鲁北农村,土改后的乡亲们日子变好,过年有了物质条件,又有自由,就都讲究起来。那时过的除夕夜,让正值儿时的我感到神秘、刺激、兴奋,印象特别深刻。 记得除夕夜幕降临后,乡亲们首先要祭拜“天地堂”。所谓“天地堂”,那时家家都有,一般是在正房门口右上方墙上用4块青砖砌成的一个长方形小龛,富裕人家也有雕出立柱飞檐形状的。请之前,家中大人先在“天地堂”敬上香,其下摆好供品,然后提着马灯或灯笼各处去照。先照家中粮仓、柴房、过道、畜栏、禽舍等,接着照村外场院、树林、路口、水井等,一边晃灯照着,一边嘴里念叨请各位神灵回家过年的意思。照完了即请遍了,提灯返回“天地堂”,各方神灵就算归位了。于是放鞭炮、烧纸钱、跪下磕头,感谢天地诸神的保佑。在这仪式举行的过程中,小孩是不让参加的,看着大人们虔诚的样子,只是觉得好奇、神秘,并感到莫名的敬畏。 接着,就开始为“叫明”做准备了。首先,是选择最好的柴火,并将其捆成3束——其中首选是芝麻秸,燃烧起来火焰特别明亮,声音也脆生好听;此外,就是高粱秸、棒子秸、谷子秸了。其后,在家门口或就近的胡同口,用3束草捆搭成一个圆锥形垛。“叫明”的时辰终于到了,虽已临近午夜,可因为孩子们最感兴趣,就格外精神起来。只见家长手持点火物,来到草垛跟前,高叫一声“叫明啦”,然后在柴垛下部点燃。一家燃起,顷刻间全村的都燃起了,无数火苗子,如万千金蛇腾起,映红夜空。大人和孩子都围在自家的火堆旁,一边高声欢叫着“明来啦!明来啦!”一边忙着用脱粒的高粱穗从火堆上往灶间引火,边跑边唱着:“大葫芦头、小葫芦头,银子钱,往家流;大葫芦棒、小葫芦棒,银子钱,往家抗”。灶间引来了火,家庭主妇便把一根棍子横放到门口,叫“拦明棍”,再把孩子揽在怀里,浑身上上下下烤一遍,说是“烤烤手,过得有;烤烤脚,过得高;烤烤腚,过得兴。”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在来来回回地奔跑和欢唱中,已经浑身冒汗,接受了烘烤和祝福,心情尤其舒畅。家庭主妇这才将灶间火塞进灶膛,添柴烧锅,开始下饺子了。 然后就是“发纸马”了,这是恭送天地诸神的仪式。乡亲们想得很周到,“天地堂”里把诸神请来了,当然要好好送走。供品还摆在那里,等热腾腾的饺子出了锅,舀上第一碗,也先敬在“天地堂”前。大人们再次跪下去,把夹着小树枝的厚厚的叠纸焚化——纸是送给诸神的钱,树枝是助神返程的马,因此叫“发纸马”。 送走诸神,却惟独将灶王爷留下,腊月二十三他去“上天言好事”,此次请来不能再走,因为又得“下界保平安”了。将新请的灶王爷像又端端正正贴在原来的地方,在这被尊为“一家之主”者笑眯眯地注视下,全家人欢欢喜喜围坐一团吃起了年夜饭。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拜大年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