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后的夜读者
2014年04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洪波 实习生 鲍晓霞 

  当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这个城市里,谁还会留在书店里读书?
  4月11日的深夜,记者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里,遇到了这么几位彻夜未离开书店的读者。他们或许只是体验这一个晚上,却代表了一群人——这些天,他们出现在这个“深夜书房”里,阅读着他们对书和人生的理解。
书香中入睡的大学生
  凌晨3点,北京林业大学日语系大二学生张瀚月趴在书桌上睡着了,睡前嘟囔了一句:“我感觉今晚的自己真是书香四溢啊。”
  张瀚月是个青岛姑娘,晚上跟同学逛完王府井,11点多来到书店。她喜欢各种画册,而她的同学选了韩少功、西川、三毛的书。挑完书,发微信,同学收到的回复是“你真是个治愈系小女生”。
  “今天晚上来的大学生很多。”张瀚月给记者指着看,“有中国传媒大学的,还有中央民族大学的”。
不看书发呆的人
  “我觉得这家24小时书店也许不会坚持太久,因为深夜来的读者要开车或打车,这就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有时候,经济基础决定的东西太多,就会让人感觉很累。”一位40多岁的读者如是说。
  他只说自己姓徐,至于名字,没有必要让人知道,问他工作,他说没有工作——“以前做过生意,挣了大钱,现在又回到了原点”。
  这位徐先生一晚上席地而坐,抱着膝盖,倚着书架,没有看书,也没有刷手机,“就是来想几个问题”。
  像他这样的发呆者,一晚上有好几个。一位姓朱的律师一夜未走,27岁的他平日里忙于工作和家庭,来到书店之后,一直在发呆:“我从没在这种地方过夜,突然感觉开启了自己的思考。”
寻求踏实感的自由职业者
  深夜的书店里,朱娜在一楼书店和二楼咖啡馆里轮流穿梭。
  朱娜是个自由职业者,“设计服装的。”她说,即使不来书店,12点之前她也没睡过。但有些地方,去了感觉更空虚,倒是来这里,第二天天亮睡觉时,会觉得心里踏实。
  “我喜欢纸质的书,捧在手上有种踏实感,有书香,就跟我亲手设计的衣服一样。”朱娜说。
  与朱娜相距不远的,是一位50岁的摄影师。书店工作人员说,大学生和自由职业者是夜半凌晨还留在书店里的主体。
走下网络的朗读者
  在书店地下一层最后一排书架后面,聚集着一帮年轻人。他们是由一位网名叫“小尔寻乐手”的姑娘召集起来的,活动内容是当晚到三联书店读书,大家各自挑选一本最喜欢的书,朗诵其中一段,再由其他参加者提问。
  他们约定的时间是4月11日晚上10点,接头暗号是:“你是猴子派来的夜读者吗?”
  “小尔寻乐手”是个音乐策划人,已经工作四年。一晚上,他们读得很嗨。一位参与者选择了狄更斯的书朗读:“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读完,大家一阵沉默。接下来的一位参与者提出要读《集权主义的契约》,大家立刻哈欠连天。
  他们是在4月12日清晨6点多走的,一路欢呼着去隆福寺吃了早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