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为父立传,给历史一个交代
2014年06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白先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台北人》 白先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纽约客》 白先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孽子》 白先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白先勇在讲座现场
     白先勇站在讲台的中央,不时挥手,讲到兴奋处更是笑声不断。这是一场名为“文学与历史”的讲座,主题是他的父亲白崇禧,不过,赶来的数百名读者中,手里捧着的多是白先勇的小说《台北人》、《纽约客》。
  即便在民国热流行的当下,白崇禧在海峡两岸依然处于“这边也不讲、那边也不提”的状况。白先勇身后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父亲白崇禧将军的戎装照片:有北伐成功后横刀立马的辉煌,也有败退台湾后面向小学生“训话”的凄凉晚景。在他的身影逐渐模糊的今天,白先勇以子之名,试图向社会讲述一个真实完整的白崇禧。
  他的语言幽默,语调亢奋,并无久经历史后的沧桑与哀怨。毕竟内心的感触外人终难体会,曾与其有过对话的著名作家章诒和惺惺相惜:白先勇在夜半时分翻阅父亲千张旧照的时候,他的愁,他的痛,他的苦,当也是不堪其听吧?
□本报记者 吉祥
书写父亲,不为尊者讳
  在美国给大学生讲课的时候,白崇禧最痛苦的是向学生讲解“沧桑”一词的含义,只有两三百年建国史的美国,很难想象沧海桑田是何物,更难体认这个词带给白先勇的感怀与惆怅。有次,白先勇实在急了,有点开玩笑似的说:“将纽约夷平、重建再夷平,如此反复三次就是‘沧桑’。”学生似有所悟,哪知没过多久,9·11就来了。
  6月18日晚,白先勇在北京一书店以这个笑谈作为讲座开头。讲座的主题是文学与历史,但白先勇给它增添了一个感性的副题——止痛疗伤。这是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台湾版的书名,此书介绍了其父白崇禧在“二二八”事变后赴台宣慰的经历,白先勇遍访耆老,搜寻资料,将父亲前后16天在台经历细细讲来,即将问世的大陆版书名更为直观——关键十六天。
  白先勇以文成名,被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赞为“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独特的身世经历赋予他异常敏感的个性,白先勇擅长写时代交替的人事变迁,代表作《纽约客》、《台北人》广受好评,著名作家章诒和对他尤为推崇,曾评论道“白先勇的笔下众声喧哗,无一不耐人寻味”。
  白先勇为父亲立传的念头始于1990年代初,他在不止一个场合解释过写作动机:台湾“中央研究院”曾根据白崇禧的128次口述,整理出版了《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但因为白崇禧在1966年的猝然去世而中断,不仅国共内战还未涉及,而且碍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少历史问题被曲解,而大陆这边,因他“反共”,多年来也是毁誉难定。白先勇时常感慨于“现在很多电视剧和电影里出现的‘白崇禧’,都不是我所认识的父亲”,并一直等待有史家能如他推崇的司马迁那样,以公正之心为父亲立传,但苦等多年无果,只好自己动笔为父立传。
  两年前,白先勇编著的《白崇禧将军身影集》终于问世,这本书分两卷。上卷《父亲与民国》从1893年白崇禧出生直到他1949年去台,涵盖了白崇禧北伐、抗日、国共内战的戎马生涯;下卷《台湾岁月》写白崇禧去台直到1966年去世的晚年状况,主要基于白先勇在父亲身边11年的近距离观察。
  为了编著这本书,白先勇非常认真地搜集照片和史料,有时为了核实照片几个字的信息,他要花费几天的工夫,“整理这些照片的过程,我才更深地了解了父亲”。外界疑虑他会为尊者讳,为亡者讳,但白先勇直言“一点忌讳都没有”,他想以此书“给历史一个交代”。
  章诒和在《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出版后,撰写了一篇书评文章,她最大的感受是白先勇的诚实。她在文章中记录了一次听白先勇受访的细节:漂亮的女记者说:“我们知道,您的父亲是抗日的。”白先勇摇摇头,淡淡地回了一句:“不,他首先是反共的。”女记者又问及“四一二事变”,白先勇说:“是蒋介石下的命令,是父亲动手的。”
  在18日晚的讲座现场,讲起父亲与共产党在战场的半生纠葛,他还不忘笑着引用毛泽东对其父的评价:“他说我父亲是国民党最阴险狡猾的军阀。”
白崇禧与蒋介石:君臣一体,自古所难
  自从《牡丹亭》封箱后,白先勇近年来的大陆行与父亲当年的经历多有交集。他去桂林拜访家乡父老,也去他父亲战斗过的四平、长春等地访古寻史。此番大陆行,白先勇应邀分别于6月12日、6月14日在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举办讲座,沈阳、长春也是抗战胜利初期白崇禧率军与林彪部队角力之地。按照原定计划,白先勇在沈阳行程结束后,直接赶赴长春,因途经四平,据当地媒体报道,白先勇“考虑再三,决定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了却他多年来到四平看看的夙愿。
  白先勇写过多篇文章回忆“四平街会战”(大陆称四平战役),这一战爆发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与林彪部队在四平正面交锋,此战异常惨烈,白崇禧力荐蒋介石在林彪部队退往哈尔滨后一举追击,并自愿留在东北继续指挥,蒋未采纳,还让白到南京履职国防部部长。此后林彪迅速整军壮大,直到在东北战场反败为胜。多年后,国民党检讨内战失利之因,皆认为四平之战关系内战全局。这也几乎是蒋白关系的一个缩影,白崇禧以军事谋略见长,人称“小诸葛”,但因蒋对其“敬而不亲”,所言常常不被采用。
  蒋白之争可追溯到北伐。1926年,北伐军兴,蒋介石以总司令身份力邀白崇禧出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此后白崇禧所率的桂系部队一路乘胜北上,一直打到山海关。功高震主,蒋介石恐于桂系坐大,严令“削藩”,白崇禧回电“裁兵不难裁将难”。此后蒋桂战争爆发,李宗仁、白崇禧联合阎锡山等多路军阀与蒋拉开中原大战序幕。兵败后,李、白二人退居越南河内,此后再潜返广西,苦心经营两广,与中央形成对峙。经过苦心经营,不到7年,广西一跃而为“三民主义模范省”。
  1937年,抗战爆发,地方将领中,第一个飞到南京响应蒋介石抗日号召的便是白崇禧。在讲座现场,白先勇兴奋地举起右手说:“当时日本各大报以头条新闻报道:战神降落南京,中日大战不可避免!”
  抗战期间,白崇禧出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与李宗仁联合指挥了著名的徐州会战,于台儿庄重创日军,取得抗战后正面战场首个大捷,极大地提振了军民抗日士气。在《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中,白先勇收入了当时《良友》杂志在台儿庄大捷后的一期封面,这本以刊登影星闻名的杂志,难得连续以李、白二人作为封面,一身戎装的白崇禧颇有儒将本色。
  “父亲与蒋介石的关系非常复杂,可以说是悲欢离合四十年。”白先勇形容二人“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共安乐”。到了辽沈战役,白崇禧直谏主力退守锦州,蒋不从。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时,白主张“守江必守淮”,建议在蚌埠集结大军,蒋又未听,并将白派往武汉,让众所周知的庸才刘峙坐镇徐州指挥,直到战前一周才又让白替换刘,但白未从。白先勇解释说,父亲“清清楚楚这一战必败”,去了无疑就是替罪羊。后来内战失败前夕,白崇禧两次电报促蒋和谈,又被理解为“逼宫”,导致蒋最终“下野”。
  内战失利,本着“向历史交代”的念头,白崇禧明知不会被蒋善待,依然登上了去台湾的飞机。因为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代表政府赴台宣慰,措施宽柔,深得民心,台湾百姓对其非常感念,一次白崇禧去乡镇,得到百姓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引发蒋介石猜忌。在台湾,蒋介石一直派情报人员跟踪,直到白崇禧去世。“三班倒,24小时。”白先勇笑着回忆,一辆黑色吉普车跟了他们十七年。他忆起在台湾与父母一起去看戏,突然天降大雨,母亲眼见三位跟踪的情报人员正在车内躲雨避寒,便为他们买了三张票一起看戏。“三个情治小伙子慌张了一阵,不过还是接受了母亲的好意,一同进戏院观赏张正芬的拿手戏《红娘》去了。”
  白崇禧到台后,从手握重兵一下子成为闲人,内心孤苦只有家人可知。“他以前就喜欢演讲,北伐的时候经常讲,但到台湾就没兵了,他就到台湾找了个山上的小学,给小学生训话。”白先勇回忆,父亲也不管小孩子听不听得懂,依然很认真地准备。
  讲座末尾,白先勇介绍到1966年白崇禧去世,葬礼哀荣备至,蒋介石第一个赶来吊唁,“面有戚容”。不过,后来白先勇在美国看到蒋介石的日记,发现他对父亲的气依然未消。“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此人乃党国一大罪人也。”白先勇说,蒋和父亲的关系特别像刘邦和韩信。《史记》里记载:(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白先勇认为,蒋介石当时也差不多是这个想法,“太史公在《淮阴侯列传》末尾里说得好——君臣一体,自古所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