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不打药,养殖不免疫,充分挖掘动植物潜能
田海平:自然农场的守望者
2014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田海平和他自然农场中的葡萄架。 本报记者 白新鑫 摄
  田海平自然农场中的鸡舍。 本报记者 白新鑫 摄
     在很多朋友眼中,他是个“疯子”——放着北京几十万年薪的工作不干,偏偏跑来乡下种地。在周围村民看来,他是个“怪人”,菜地果园里,杂草丛生,地不耕,药不打,肥不施,猪栏鸡舍里,泥土地面覆盖着锯末或稻草,粪便不清除,更不会给它们打针吃药、滴药水,却说要挖掘潜能,让它们幸福这种“怪”话。
  他叫田海平,两年前为追求“舌尖安全”的他,踏上不征服改造自然,遵循自然格局的自然农业种养旅程。而今他的自然农场初具规模,菜果肉蛋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还会供应圈内好友。“现在的土地已经成为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生产粮食的机器。”而他守望的农场是大自然所有角色共同创作的艺术品,在这里,哪怕是一棵杂草也会得到尊重。
本报记者 唐娜 高倩倩                  
追求“舌尖安全” 白领走上自然农耕路
  夏日阳光慵懒地洒向大地,虽有微风轻拂,炎热气息依然扑面而来。“你们好!直接上车吧,我就不下去打招呼了!”浑厚嗓音伴着爽朗笑声透过车窗传出来,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驾驶座上的田海平,俨然一副农村大汉的标准模样。
  是的,没人会想到两年前,他还顶着“北京白领”的光环,拿着不菲的年薪,有着不错的前景。那时的他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周围朋友羡慕的对象。眼前巨大的反差,也恰好是当初他决定务农而遭到妻儿、父母和朋友坚决反对的直观缘由。
  1996年,学满四年企业管理专业的田海平从山东工业大学毕业。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型国企。“在那里工作三年多,一直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一番纠结后,他另谋出路,在五星级酒店干过人力资源和物业管理等工作后,直接去了北京一家机电设备公司,一路升至售后服务总监位置。
  “2010年的时候,食品安全问题很严重,想着种点放心菜自己吃”,田海平说,当时想法很简单,觉得这事儿要是干成了可能是一番事业,干不成也只当自己提前退休了。于是,怀揣着这个想法,田海平提前一年“酝酿”辞职、寻地,最终选中了章丘市相公庄镇时家村头的山脚下。整地、选种、育苗……田海平的自然农场在这片土地上逐渐扎根生芽。

葡萄藤边玫瑰绕 自然农法初见成效
  伴随着一阵鸡鸣鹅叫声,记者走进田海平的农场大院。十几亩的农场里,零散分布着两间砖房,两排鸡舍、一个猪栏和一栋崭新二层迷你楼。院子后面是小块梯田的果园,前面口粮田,左侧菜园,右侧便是一片葡萄园。
  葡萄藤上挂着串串葡萄,垄间是花开正艳的玫瑰和紫花苜蓿,一眼望去,这果园更像花园。与其他村民果园里的“平整干净”不同,葡萄园里遍地的杂草显得有些碍眼。“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我看着很舒服。”在田海平的眼中,这不是杂草,而是“有机肥”,只要不是特别影响葡萄生长,他便会任由其生长。
  不远处山坡上,几棵拇指粗的苹果树在风中摇曳。与附近村民同期栽种的树相比,田海平的这些果树更像“苗”。别人的就要结出果实,自家树苗还在和干旱斗争。“不着急,种果树要站在树的角度考虑,先培养好土壤,让它有一个很长的童年,这样结出的果子才更好吃。”
  这便是田海平特有的种植思路,即自然农法。“以维护土壤生机的土壤培育为基础,绝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以及任何有残害土壤的添加物。”田海平说,要想有好产量,必须先做好土壤,土壤好产量自然就上去。他种植苜蓿的目的正是为了培育土壤。“你看我这土壤的颜色,比别人家的都要深”,他翻开附在地表的苜蓿草,一层黑褐色土壤裸露出来。

洗沙浴喷中药 养鸡养猪要让它们幸福
  “轻一点,轻一点,它们天生胆小好奇,会害怕……”没等走近鸡舍,田海平便小声提醒,脚步也放轻许多,相对开放式的鸡舍里,鸡群们悠闲地踱步,它们脚下铺着厚厚的稻草,稻草下面便是泥土。鸡舍里横竖放着三五个栖架。每只鸡都有平均0.25平方米活动空间。“这都是为了迎合它们喜欢叼食、沙浴、登高睡觉的习性,养鸡不能站在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站在鸡的立场上去养鸡。”
  “规模化养鸡,最怕鸡得病。我没给它们打预防针,也不吃药。除了让它们多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外,还定期用葱姜蒜桂皮等配成的中药秘方煮水喷洒。”在田海平看来,现代养鸡业中给鸡打针吃药、滴药水“就是在折腾鸡”,“就像人一样,三天两头就给打一针,你能开心么?”同时,鸡舍里还有几只公鸡,他认为,养鸡要给鸡自由和权利,要让鸡幸福,这样下出的蛋也更好吃。
  与鸡享受同样“自然”待遇的,还有猪栏里的13头猪。只吃豆粕、麸子、玉米等天然食材长大的它们,享受成长的每一天。与普通猪的食槽里有吃不完的食物相比,田海平家的猪栏里只有少量干草,“一般养猪户盼着猪越吃越肥卖个好价钱,在我这里行不通。我要让猪快乐生活,增强它们的消化能力,消化系统好了体质就强。”
  香椿炒鸡蛋、土豆炖肉、凉拌黄瓜还有西葫芦煎饼,聊天间隙,在田海平农场帮忙的一对老夫妻热情地把午餐端上桌。“基本都是农场产的,自家食品安全问题基本解决了。”田海平说,除了满足自己需求,还会将多余的鸡蛋和猪肉卖出去,大部分都是北京和济南两地的朋友,也有微博上的铁粉。鸡蛋25元12个,猪肉四五十元一斤,“市场上的跟这没法比,我觉得这价不高。”田海平笑道,现在村民种地养殖都是为产量,而他是为安全,定位“标准”不同。附近的村民也常到他的农场里来看看,他的农场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称赞声,只是没人“敢”学他的方法。
干农活刷微博炒股票 “新归旧农”的一天
  因所在地方距村子较远,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田海平全部生活都围着农场转。5点多起床,趁着天儿凉快修剪葡萄藤,待到天热时,坐到院子里的法桐下看书,吃过午饭小睡会儿,下午喂过鸡和猪后,再去地里看看,晚上八九点钟就躺床上准备睡觉……简单充实,又夹杂着辛劳满足的农场生活几乎是田海平生活里的全部。星期天除外,这是田海平休息的日子,他会一大早开着装满新鲜蔬菜和肉蛋的车,运回济南市区,带给妻儿和朋友。
  新归旧农,是田海平的微博名。两年前刚学会用手机上微博时,他没想到,这里将会成为今后他实践自然农业生活的记事本。可以晒晒劳动成果,也可以与同道中人交流种养经验。当然,也免不了与自然农业种养方法的反对质疑声吵个稀巴烂。
  除了刷微博,他还炒股票。与更多股民不一样的是,田海平炒股关注更多的是股数而非股价,平时爱看《易经》、《道德经》等书籍的他在磨练平衡心态,“就像种植和养殖一样,别人看到的是产量,我注重质量,标准不同,方法自然不一样。”
  别样炒股理念让田海平尝到甜头的同时,也为他继续投资农场做后盾。“不炒股,现在家里吃啥啊?”田海平这几年陆续往农场投入了近80万元,目前还没看到实质性回报。他认为,这是一个修炼过程,与内心急功近利的心态作斗争,“这几年心态平和了很多。目前农场不是理想中的样子,但是在朝期许目标前进,明年应该会更好。”

生命应得到尊重 哪怕是棵杂草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田海平在微博自我介绍里如此写道。当然,这样也是他自然农业实践理念的真实写照。他认为,从事农业不应以征服手段改造自然,而要遵循自然格局和过程。
  他说,土地,是有生命的,不是生产粮食的机器。而人们早已把土地当成冷冰冰的毫无生命的生产粮食的机器。这也使得单纯的土地越来越贫瘠。于是,田海平从一开始就培育果园和菜园的土壤,不断地割苜蓿铺在上面“苜蓿是土壤最好的肥料,再坚持几年,这片土地的能量会超乎想象。”
  看着杂草丛生的田地,惯农看到的是荒废。而在田海平这些自然农法践行者的眼中,杂草是土壤的食物和调湿器,冬天的棉被,夏天的空调,稳定生态的保护者。“视杂草为麻烦者,何来生态之说。”
  这正是自然农业所倡导的,尊重动植物的基本权利,发挥它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量。正因如此,田海平的农场成为一个杂草、微生物、昆虫和小动物等大自然所有角色共同创作的艺术品。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棵杂草。从这个角度看,自然农业本质上就是一个尊重生命的过程,反对依据人的欲望来设计剥削生命。百度百科里,对于自然农业定义,有这么一条,自然农业是热爱自然,为子孙万代未来造福的爱心和亲情农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