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洁”与“癖”之间
2014年07月0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崔舸鸣(山东润心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首席咨询师 “青未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专家顾问团成员)
亲爱的美群:
您好!您说得很对,“讲卫生爱干净也是好习惯”。就“洁”本身而言,清洁,整洁,爱干净,本无可厚非,也不会带来困扰,常规的卫生习惯也是必要的,比如非典期间、禽流感期间,预防流行的传染病等,也都提倡和要求我们讲卫生,连小朋友都知道;与此同时,您也意识到另一面,“慢慢地,我就觉得我有点爱干净过头了”,您称之为“洁癖”。古人言,过犹不及,现在,这种习惯已经“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社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诚然,脏,的确令人不爽。想了解的一个问题是,您对生活中这个“脏”带来的危害有怎样的评价?是处处充满了脏的危险还是仅仅存在着某种可能性?或者一旦有脏的存在,可能的后果会不会不堪设想?我们用日常的精力去应付万一的可能,谈脏色变必欲洁之而后快,累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周围的人,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人。对外人,我们还可以暂时避而远之,但是对家人,天天面对无处远避,对丈夫,“强行教育得服服帖帖”;对婆婆,农村人的卫生习惯让您“心烦意乱”,最后是“自己别扭自己”;对孩子,“只要看到女儿像个小脏孩,就特别抓狂”。本来卫生干净是希望过整洁舒心健康快乐的日子,而现在,洁已成癖,却事与愿违,反而因这个习惯让我们生活的乐章多了些不和谐的噪音。可见,眼下所做与想要的生活南辕北辙相去较远了。
如您所言,“呆在家里是最舒心的,但人不可能总在这样的温室里成长啊”!孩子受到的影响也渐渐显露出来。她迟早也会离开家,上学,住校,吃集体餐厅,以后也要走向社会,您也说,“不希望我的孩子也因为过于洁癖,不懂得交朋友”,因此,您需要不同于母亲对您的灌输,给孩子恰当、适度的教育和榜样。
回头看看这个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从小被当医生的妈妈教育培养,是重要因素之一。人刚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不知脏净,从洁到洁癖,乃从无到有,后天养成,既如此,理论上也可从“癖”回到适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的确如此。这个习惯我们养了多年,也带来一些益处,减少类似腹泻或感冒的机会,所以,不必因此而过度焦虑,也不要试图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可以慢慢来。借此机会,可以了解一下,除了早年的教育形成的观念外,这个习惯与您的个性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重新认识自己,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包括曾经与父母之间发生过什么,和女儿之间,又在如何重演当年跟母亲的关系。
您说“一看到家里乱糟糟的,我就莫名其妙烦躁。”这个烦躁的程度如何?如果哪天没拾掇好,究竟会怎样?空闲静下来的时候,仔细体会一下,那个“莫名其妙”背后有怎样的想法。在人际关系方面,对有些邋遢的人,如果不远避,靠近了会引起什么?如果可能,找个专业的人士协助一下,陪伴我们清晰一些脉络。
问题一一理清,就可以解开从母亲到自己再到孩子的重复链条,在“洁”与“癖”之间,给自己一个适度的区间,过一种“洁”而轻松愉快的生活。祝福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