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山忆往昔
2014年11月1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张功基
“放山”是蓬莱乡间30多年前的一个特定称谓,专指夏秋时节生产队允许社员到庄稼地里复收,起止时间由大队(村子)统一规定,即“开禁”之意。而今一想起放山,那些尘封的往事便会跃上心头。
生产队时期,地里的庄稼都是集体的,私人绝不能染指,当时粮食即便烂在地里和场院上,也不让社员随随便便吃一口或往家拿一点儿,如果触犯了规矩,就会惹来一身麻烦——仅仅被人指责为“三只手”或“手脚不干净”并不可怕,只要能填饱肚子,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大可不必理会。然而最可怕的是,当时是阶级斗争年代,在社员大会上“上纲上线”地批斗人,或给人扣一顶“坏分子”的帽子,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如果背上了这样的黑锅,毁了自己名誉不说,还要殃及到家人,甚至连子女的婚事都要受到影响。
其实,农家生性质朴老实,做事遵规守矩,绝大多数人压根儿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然,有人干活饥饿难忍时偷食点儿庄稼,或偶尔往口袋里塞点儿什么捎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解解馋,只要不被队干部发现,旁人也就佯装没看见。常记得,那时拔花生或往场院搬运花生时,趁人不备偷吃几个花生,都得赶紧将花生皮埋进土里,或随手扔到不会被人发现的地方——这种事情说到底,还不都是被穷日子逼的吗?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生产队无非就是有些五谷杂粮罢了,这些今天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东西,在当时却是十分珍贵的,因为那时的日子太艰难,谁都盼着家里能多有一点儿粮食,而有了粮食就不至于挨饿。那时候在田边地头或路上看见几个麦穗、豆荚、玉米粒什么的,就连没上学的孩子都知道赶紧捡回家,所以放山便成了当时农家的一个盼头。
然而,放山后的庄稼地里“漏网”的果实并不多,就拿麦子、地瓜和花生来说,生产队收获以后,小学生还要复收一遍,这样折腾下来,地里还能有什么?即便如此,那一片片光秃秃的庄稼地,仍对农家充满了诱惑。夏季放山,炎炎烈日下有人在已种上玉米的地里捡麦穗,其实这时的麦粒多已发霉,但人不能吃,还可以喂鸡喂鸭呢!秋天放山是在霜降时节,野地里到处都是人,男男女女不是拦(乡间俗称复收为“拦”)花生就是拦地瓜,人人恨不能把所有的地块都翻遍,而腰酸背痛干一天,并拦不出多少东西,然而只要能拦出一星半点儿,便都很满足——花生可以打油,还可以炒着吃,家里老少因此就多了一份油水儿滋润;破烂地瓜既可以煮熟人吃,亦能喂猪,还可以晒地瓜干儿作家禽饲料,或过年过节换酒喝。
“放山”,终于随着生产队的解体,成了一个被历史遗弃的词汇,农家百姓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步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这一变化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