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男同的歧视推高感染几率”
“80后”艾防工作者和男同交朋友,一起逛街吃饭
2014年1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三名“80后”艾防工作者。 本报记者 徐洁 摄
     本报记者 徐洁      

  济南市历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有三名“80后”年轻人,由于工作需要,男同性恋者是他们经常接触的群体。作为基层防艾工作人员,他们认为,正是由于社会歧视才把同性恋者推到了一个被动感染艾滋病的地步。
  近日,艾防科的孟祥超告诉记者,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主要面向人群有男同性恋者、女性性服务者、大学生以及农民工。他们在男同性恋者经常活动的场所建立了艾防教育基地。梁爽是艾防科与男同性恋者打交道较多的一位,与其中很多人都成了朋友,他们相约吃饭、逛街,圈子里有活动也邀请梁爽参加。
  “他们中许多人在各行各业表现很优秀,既有男性的勇敢也有女性的细腻,很出色。”1988年出生的梁爽说,“他们真的很不容易,由于性取向不同,常常遭受社会甚至家庭的歧视。”孟祥超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的歧视,才将男同性恋者逼到了被动感染的地步。
  从生理特点上讲,男同性恋者主要的性行为之一是肛交。与异性性行为相比,直肠弹性不及阴道,且直肠黏膜较薄,容易破损。在直肠破损时,精液里含有的大量艾滋病病毒就很容易进入人体,潜入血液,寻找到淋巴细胞,进行繁殖和复制。不少同性恋者不用安全套保护,因此不可避免地遭到艾滋病毒的感染。
  孟祥超说,为了避开世俗的目光,即使找到了中意的伴侣,也不能长久地在一起,他们只能不断地换伴侣,而他们的圈子又是有限的,混乱的交往导致他们感染艾滋病的几率相对较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