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为何要对校园足球新政说三道四
2014年11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志刚

  最近几天,不仅是足球圈、体育圈,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社会都在热议校园足球新政,这里面,很多是欢迎颂扬之词,但也有不少批评怀疑之声。说到这里,问题来了,校园足球新政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新政尚未真正实施之前,应不应该、可不可以、合不合适提出质疑的声音?
  “三大球”,在国际体坛上堪称最为人瞩目的集体项目代表,其成绩的好坏,被认为是区分体育强国与体育大国的重要标志,这里面的足球,号称“世界第一运动”,更是风靡全球,真正的举“足”轻重。借几年前中国足坛“反赌风暴”的东风,如今教育部正式接过“牵头推广普及校园足球”的重任,可谓正当其时。不难想见,在短短的数年之内,校园足球必将热闹非凡,乐观的人士认为以此为契机,中国综合教育将大幅增加体育的内容,国民综合体质将迎来质的飞跃;同时,足球产业作为龙头,将带动整个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最终有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完成重大转型。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校园足球新政肯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历史和经验都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往往是曲折的,展望前景时如果过于乐观,收获的经常是青涩和艰辛——在应试教育大背景未变的前提下,校园足球或者说校园体育的发展空间相当有限;而校园足球不可以被等同于职业足球的青训阶段,中国国字号足球队的成绩,不会在短时间内获得突飞猛进的提高;足球专业人才的成材率向来偏低,如果那些以足球特长进入高校的学生,没能成为职业球员,他们的就业前景、从业优势在哪里;至于足球产业、体育产业的话题,那是要建立在普通民众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情、有兴趣“消费”体育的前提下,与现实情况似乎仍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即便不提上述那些稍显沉重的话题,单论校园足球新政的细则及短期效应,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从目前来看,人们最为担心校园足球如同此前的以奥数为典型代表的各种加分项目一样,在推行的过程中“跑偏”,甚至为部分人提供权力寻租的空间。既然人们有此顾虑,那么与其在问题集中爆发后亡羊补牢,肯定不如现在未雨绸缪的好。“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校园足球新政可能会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在实施之时应该完全公开,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如有可能,其细则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反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只有这样,校园足球才会真正向着阳光、健康、积极、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