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安娜·卡列尼娜》的特蕾莎
2015年0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中锋(大学教授)
  近几天整理书架,一本单薄的小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赫然跃入我的眼帘,打开稍微泛黄的封皮,隐约看得见扉页右下角写着“1994年冬购于泉城”的字迹。整整20年了,久违了。
  书中的一个细节印象挺深,这便是女主人公特蕾莎初次约会情人托马斯时,手里拿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当时我对这个情节设置很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有些俗,但是20年后重读此书,才意识到作者设置此细节的真正意义。
  特蕾莎初次在酒馆里见到托马斯时,托马斯的餐桌上恰巧放着一本打开的书,这个一般人毫不经意的场景,在特蕾莎身上却引起极大的震动。为什么一本普通的书竟成为点燃爱情的火花?这是因为在那个人人都不读书的极权主义年代,无知和粗俗成了时髦,读书竟然成了一种不正常的怪诞行为。此时“书”的意义就被无限放大了,托马斯的高雅行为一下子打动了特蕾莎,因为她正在试图摆脱庸俗,并认为女人通向男人之路不应该首先是自己的身体,而应该是一本书,一本文学名著,而在所有的名著中,特蕾莎最看好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为什么是《安娜·卡列尼娜》而非别的名著?因为这本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的命运引发了特蕾莎的共鸣,安娜追求爱情的动机也和她一样,是为了摆脱庸俗。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虽然是个大人物,但却是一个非常庸俗的人,在他的眼中只有仕途、勋章,而没有安娜。对此安娜没有选择放纵自己去报复丈夫,因为那样会陷于另一种庸俗,而是真诚地追逐爱情,因此她爱上了一个青年军官沃伦斯基。安娜在车站对沃伦斯基一见钟情的场景,就像“如今”的特蕾莎在酒店里见到托马斯那样那么“来电”。
  特蕾莎来到托马斯的家,手举一本《安娜·卡列尼娜》作为通行证,向托马斯示爱。托马斯也破例迎娶了她。婚后的特蕾莎发现丈夫有很多情人,非常苦恼,当然更让她苦恼的是托马斯并没有把她看成独特的人,而只是他众多情人中的一个。其实特蕾莎冤枉了托马斯。托马斯还是很爱她的,只是两个人的爱情观不同,特蕾莎来自乡村,她的爱情观是古典的,是从一而终式的,而托马斯是现代爱情观,他认为爱和性是分离的,即所谓“爱一个人和与一个人睡觉是两回事儿”。
  特蕾莎为了摆脱痛苦,就劝说托马斯来到了荒僻农村,开始一种半隐居的生活,像安娜与情人沃伦斯基生活在乡村庄园。在寂静、隔膜、贫乏的乡村,特蕾莎变成了性情寡淡的主妇,而托马斯则由知识分子变成了卡车司机。
  特蕾莎的结局也是安娜式的。安娜为了摆脱庸俗,冲向了火车轮子;而特蕾莎为了摆脱庸俗,倒在了货车轮下,只不过陪伴她的还有托马斯。
  一本《安娜·卡列尼娜》成了特蕾莎一生追求的诠释、命运归宿的暗示,在这里道具变成了叙事内容,变成了两本书之间的互喻。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显示出大师的匠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