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我无言的老师
2015年0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吴永亮(机关干部)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我小学、中学时代,知识与食粮同为空前饥饿。即便如此,我当小学老师的叔叔依然动员我父亲用一斤猪肉的价格给我购买了《新华字典》。《新华字典》称得上是我家最重要的固定资产了。
  1979年,我在全县一次模拟考试中,竟然将“晨曦”一词中的“曦”给填了出来。我是当时唯一答对者。老师让我谈经验,其实没啥,多亏考试那天早上翻《新华字典》刚好看到了“曦”字,我觉得这个字怪怪的,就特别留意记住了。
  1980年,经地方高考,我进入济南陆军步兵指挥学校学习。第一年津贴费每月6元,队领导要求我们每月存5元支援国家建设,剩下1元用于购买邮票、信封、肥皂等日用品。1元钱掰成八份花,我一分一分地攒。入校第二个年头,我怀揣一把零碎硬币,从济南西郊乘车到纬三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一时间成为我们队一大新闻。从此,《现汉》相伴至今。
  1998年,我几经拼搏终于转业到出版管理部门。2000年某月,我在一本指导工作的杂志刊首语中看到“报刊改革信息是空穴来风……”,顿时吓了一跳。稍定了定眼神,白纸黑字没错,这显然与当时改革无处不在相悖,于是第一时间给该杂志副主编打了电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不”。本以为能够得到几句感激不尽的话语,结果,这位副主编说:“你代表了百分之九十多读者,但是我非常遗憾地告诉你,这次你错了,不信你查查《现汉》。”“啊?”我几乎脱口而出,丢下电话急忙翻开《现汉》第4版。只见,“空穴来风”词条解释道: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见于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我的脸臊热得发烫……这哪是“空穴来风”之“风”啊,分明是讥讽、讽刺、冷嘲热讽之“讽”。如果说,《新华字典》曾给了我荣誉,此时《现汉》则丢给我一片羞辱。
  打那以后,再遇到自己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字、词、成语,我都要翻阅《现汉》再发表意见。2005年下半年,我到一家地级市党报讲课,特别郑重地把“空穴来风”与我的经历加以渲染。不承想,一位编辑举手要求发言。我点头同意,她说:吴老师,你现在的观点只对了50%,如今《现汉》第5版又作了补充……正如那位编辑所说,第5版在第4版的基础上,又缀上一句: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当时,我眼睛可能都绿了,耳边只听见呼呼风声。
  2012年6月,《现汉》第6版问世,我当即买了三本,一本放在家,一本摆在办公室,还有一本置于私家车上。这次,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现汉》第6版通读一遍。
  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我终于把《现汉》第6版阅读完毕。阅读过程中,我与第4、5版经常进行纵向比较,又与《辞海》《辞源》《汉字大字典》等进行横向比对,还把自己未掌握的分门别类(如地名、人名、宗教、拟声、方言、量词、旧称、异形词等)一一输入电脑。另外,我还单设一个与《现汉》编辑部商榷的栏目。现在,我又从头开始对《现汉》第6版重点部分进行精读。
  回顾这么多年与《现汉》相伴相识的日子,我的体会是,任何一部书,不管有多厚,只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早晚会被吃透;阅读过程漫长且艰辛,但一路有知识相随,累并快乐着;耕耘越仔细,浇灌越及时,收获一定会越饱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