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该怎样
2015年01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舒乙
     在年轻人玩手机、看电视、上电脑网络的同时,应该向他们建议些什么?一句话,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该是什么样的?我尝试做一些建议。
  首先,要养成从小进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习惯。
  我观察到,目前中国大众,包括成年人、青年人和儿童,与先进国家有一个明显的差距,就是普遍没有进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习惯,没有“博物馆美术馆意识”。什么叫“博物馆美术馆意识”?这就是当人们闲暇下来,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美术馆。在法国,在美国,在日本,在俄罗斯,在意大利,我常常看见成群结队小孩子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幼儿园的娃娃也被老师领进博物馆、美术馆,不为别的,只为从小养成进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习惯,以致成人之后,甚至当他有自己的孩子之后,也依然顺理成章有这种习惯和意识的惯性,成为一个文明人,懂得敬畏历史、敬畏艺术、崇尚文明。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目前发展得非常好,已拥有三千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绝大部分是属于国家的。在北京,博物馆多达150座。经常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起码有五大好处:一是懂得历史,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二是能得到许多课堂内得不到的知识;三是能受到许多启发,找到许多可以借鉴的灵感和参考;四是能找到发展民族文化的元素和能量;五是能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材料和话题。
  其次,要走访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中国和意大利一样,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最多的两个国家。目前,意大利排第一,中国第二。截至2014年,中国拥有29处世界文化遗产、10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双遗产和4处文化景地,合起来一共是47处。以佛教艺术石窟为例,中国拥有四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多的,它们是敦煌莫高窟、重庆大足石刻、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岗石窟。它们个个精彩绝伦,叹为观止。其中始建于公元四五世纪北魏时期的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竟是由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皇帝孝文帝拓拔弘所建。这两处石窟辉煌而雄辩地证明,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流的人类文明产物和自然景观。走访这些地方,无疑是莫大的精神享受和陶冶,是走进大学校、扩展眼界的大境界。
  总结起来,去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也会带来五大好处:一是大开眼界,知道世界很大,世界很阳光,世界很美妙,比老守在家里抱着手机有意思多了;二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伟大,什么是了不起,有了很高的衡量标准;三是知道要保护文物,要珍惜历史和前人的创作,也要珍惜大自然的造化;四是知道文化永恒的力量,知道经济可以追赶,文化的高峰却往往难以跨越,从而对金钱对物质的追求有更适当的衡量;五是有助于守住道德底线,知道人要向善,要有社会担当,去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作为有责任的人。
  再次,要念本国的文学名著。
  中国是个诗歌大国、文学大国,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文人、诗人、作家。中国有举世闻名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五四”新文学;中国有五大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中国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沈从文、汪曾琪。
  念他们的作品要真念书,不是看电子文本,不是看改编的电视剧,而是抱着厚厚的纸质版本读进去。毛泽东经常引述本国文学名著中的典故来指挥千军万马,来制定政策,来鼓动群众。他说对《红楼梦》起码要看三遍,他自己看过六遍以上,而且做过许多批注。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如果能做到以上三条,别的不敢说,起码会成长为一个脚下有点根基,肚子里有点墨水,眼光中有点见解的人,不枉在世界上走一遭。
  (本文作者是著名文学家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