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的“狼”?
电子书冤枉,微博、微信承载的碎片阅读才是
2015年03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玮 魏新丽
实习生 冯岩岩 于民星    

  微阅读进一步流行和泛滥,这才是阻碍传统出版真正的“狼”。这不禁引起了一些恐慌,有西方学者悲观地预言,习惯了“碎片化”思维的人类一旦“脑残”将不可逆转。但也有有识之士认为,“纸质书慢慢衍生出了收藏的价值。”
  当当网、中信出版社等平台,顺着电子书的东风,成为利益的最大受益者,那么,是不是电子书就是要吃掉纸质书的“狼”呢?
  根据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而人均阅读电子书只有2.48本。“电子书并没有传言中那么影响纸质图书销售。”长江文艺出版社数字出版部负责人程婕说,“很多年轻人更多是用微信、微博获取信息,而不是图书。”
  微博、微信异军突起,两者推动下的碎片化阅读、社交化阅读获得进一步大发展。这才是阻碍传统出版真正的“狼”。
  对于碎片化阅读挤压深阅读的空间,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星榜文化传媒董事长吴怀尧认为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如果跟前期作比较的话,上世纪80年代纸质书出版,动辄印数二三十万册。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读书基于两种需求,消遣和学知识,但是现在各种新媒体兴起,消遣的目的被其他方式满足,自然不会选择深阅读。”华师大副教授陈向东则认为,人类阅读一直存在社会性和个别性两种特征。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技术进步,社会性阅读一度从主流退居幕后。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它有了新的形式,重新成为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但移动互联网是商业化生存的,为了赚钱,它向你提供的内容99.99%都不会是严肃阅读。所以微博、微信、段子内容会做得让你乐意接受,使得更多人自愿钻进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漩涡中。
  这不禁引起了一些恐慌,有西方学者曾悲观地预言,习惯了“碎片化”思维的人类一旦“脑残”将不可逆转。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唐家三少,而不是四书五经;选择周迅的电影,而不是鲁迅的时评。不过立刻有专家表示反对,“现在不看鲁迅的人,过去也不会看,他们看的是周璇。”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人的时间被分割成碎片化,深阅读显然不适应被分割的阅读。“在公交车上看《资治通鉴》,想想也是不可能的。”有网友这么吐槽。
  而吴怀尧并不认为碎片化阅读会带来恐慌,反而是传统出版发展的机遇。“有了新的载体,以前不买书的人,也变成了读者。”吴怀尧说,比如作家张嘉佳,最初在微博上连载故事,网络阅读的人多了以后,出版了纸质书,收获了不错的销量,类似的还有韩寒的APP“一个”。
  虽然,数字时代下的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成为传统出版的“狼”,但是把“狼”驯服得好,反而会补来更多的羊。“出版商应该通过营销、包装吸引人来读书,如果阅读下降,应该是出版社和出版商负责任。”吴怀尧说,根据调查,目前保持畅销的,仍然是《百年孤独》、《白鹿原》等经典作品,或者是将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比如《藏地密码》、《盗墓笔记》等。“这仍然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