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那些事儿
2015年03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天中缅边境的纷争,看似几枚投不准的炸弹惹的祸。可在近现代300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个云南之南的地方——缅甸,却始终与中国纠结在一起,那里发生过许多中国帝王将相的故事,遗落了数以万计的华侨遗民。
  如今,我们回头看,越过那段神秘的山水阻隔,看到了佛的慈祥,还有众多“胞波”的身影。

本报记者 张榕博 
  “逼死坡”
  缅甸文明发端于公元前200年的依洛瓦底江上游,但由于横断山脉、云岭以及怒江、澜沧江等万水千山的阻隔,直到唐宋时期,中缅之间才有了切实的国家交往。
  当时,唐朝的玄奘法师如果经云南缅甸取道中南,直插那烂陀寺,那会是一条在地图上最近的取经路。但在现实中,即使是盛唐时期,云缅之间仍无通路,玄奘法师不得不舍近求远,沿丝绸之路,西天取经。  
  直到北宋时期,缅甸才有了第一个像样的王朝——蒲甘王朝。崇宁五年,宋徽宗接受蒲甘国王江喜陀遣使的朝贡,蒲甘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中缅之间从此结下“兄弟”缘,之后虽然偶有战争,但仍以“胞波”(兄弟)相称。  
  公元1661年,被吴三桂十万大军追赶得走投无路的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帝)朱由榔,逃入缅甸的丛林中。但朱由榔被缅甸王收留不久,吴三桂大军饮马怒江,直逼缅甸,缅甸王扣留了朱由榔,把他献给吴三桂。
  朱由榔被押回昆明,囚禁在金禅寺(今昆明利民巷)内。一年后,他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昆明百姓出于义愤,一直将朱由榔遇难地称作“逼死坡”。一批追随南明帝不愿降清的遗民们,从此流亡缅甸。
  永历帝罹难三百多年后,一位身穿美军军装的将军带着万余残兵也来到了中缅边境,希望再次躲入那片中国历史的“暗角”,他便是国民党将军李弥。但他不希望做第二个“朱由榔”。
  最终,李弥与部分国民党将士经缅甸得以返回台湾,全身而退。
  云南都督蔡锷将军曾在云缅故地的“逼死坡”前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块,暗示恢复中华之志。
  蔡锷随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二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两次起义均是以云缅地区为根据地。
  抗战爆发后,缅甸成为中国抗日成败的一块死生之地。为了保证滇缅公路畅通,中国两次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经由缅甸运送到中国的战略物资,成为日后实现抗战绝地反击的最大筹码。
“果敢人”
  今年70多岁的历史学者李正,曾用数十年时间十次深入缅甸,寻访那些因战争与时代更迭而与祖国失散的同胞。每次寻访后,不同侨胞的境遇总是让他五味杂陈。
  在缅甸,一部分中国侨民受到缅甸政府的承认,但他们的正式称谓是“果敢人”。“果敢”出自傣语的发音,是“九户人家”的意思,在汉语意思中,它则有着“反清复明”的意味。
  相传,明朝的后裔们在当地发展成为九户人家,其中,杨氏家族成为当地的大户,而缅甸侨胞的民间史也经过杨氏族人口口相传。据说,后来他们曾受到清政府册封,成为清朝的臣民,与过去的历史“握手言和”。
  鸦片战争前,英国侵占缅甸,当时的果敢土司杨国正看到了果敢“独立”的契机,他与英国人达成交易,果敢获得充分自治,杨氏家族世袭果敢土司。
  缅甸独立后,果敢人成为缅甸135个少数民族的一支,是缅甸联邦一员,但他们不允许被称作“汉族”。
  李正发现,在缅甸不只有果敢人,还有国民党军队残部的后裔,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来到这里的平民、知青。
  在曼德勒的皇城边,居住着许多华侨,成为当地富户;而缅北的山林中也居住着一批日子清苦的侨胞,在边境做小生意。他们大多可以听懂普通话,过中国传统的中秋、清明节,留着祖宗的姓氏,使用人民币交易。
  可是,他们很少谈及政治,只谈生意,甚至有些华侨已经不会说中国话了。有一次,李正入缅考察,一些华侨对中国来的同胞很友好,愿意提供车辆和向导,这让李正很感动,也很感慨。
“孤军未死”
  虽然大部分居住在缅北的华侨生活并不轻松,可比起那些在缅北生活了40多年的国民党孤军来说,他们的境遇仍让人羡慕。
  时间回到半个多世纪前,曾在缅甸的松山战役中称雄,后来又从淮海战役中逃出的李弥率领国民党第八军一路逃入缅甸、老挝,躲避解放军的追击。
  在抗战时期,第八军曾作为入缅远征军,参加了同古、松山、龙陵等著名战役。可许多抗战老兵没有想到,这个曾经为国家建功的异国他乡,最终会成为他们的唯一归宿。 
  与永历帝朱由榔一样,国民党残部逃往缅北后,并没有过上安稳日子。上世纪50年代,他们与缅甸政府军、缅印联军作战,并作为反攻大陆的“急先锋”与人民解放军作战。
  这支武装逐渐成为国际争端的焦点,蒋介石遂令部分国民党军撤往台湾。
  60年代,随着共产主义运动在东南亚发展,所剩无多的国民党残军为了生存,又与缅共的革命军作战。缅甸政府曾希望收编这支国民党部队,但这支孤军不愿放弃自己的祖国,拒绝加入缅甸籍。
  为了生计,这支军队中的不少人日后成为缅甸金三角的“毒枭”,又与当地黑帮开战。
  直至上世纪90年代,泰国政府“招安”了这支孤军,为他们提供避难处,代价是这支部队要向泰王宣誓,并帮助泰国与毒贩开战。
  曾经的远征军最终缴枪“受降”,沦为今天泰国境内的48个难民村。
  李正曾前往其中的五六个村庄走访。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村民依然保持了中国传统和文化。
  “每个中学都雕塑着孔子像,孩子们学习中文,教师都是来自台湾的青年义工。”李正说。
  为了接济这些流亡的同胞,台湾还对这些难民发起“送碳白”的救助行动。
  在网友探访的一些村中,村民的房屋里还供奉着“孤军”的牌位,两侧还有“孤军未死,只是逐渐凋零”的字样。
“自己去选择”
  “在最好的时刻,遇见一个最美的地方,那就是缅甸。”
  中国驴友“克莱迪”曾在22天里徒步、骑马、坐火车,走遍缅甸。她的印象中,在缅甸“翻了无数的山,拜了无数的佛,逛了无数的市集,收集了无数的笑容与回忆”。
  2014年,被缅甸美景吸引而来的海外游客超过350万人次,近几年来缅甸旅游收益连创历史之最。
  这是大多数人眼中的缅甸。
  李正也对缅甸人的日子抱以赞许。他说,无论在战区还是和平地区,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天上地下”的差异,其实那里是一个治安良好的地方。
  “在缅甸,大部分人信佛,佛教认为,人有物欲是犯罪。所以人们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当地人精神满足,脸上也总是带着笑容。”李正说。
  在缅甸流行着这样一句名言:Please don't forget,among all the treasures of Myanmar,the most valuable treasure is the smile of her people。(请不要忘记,在缅甸所有的宝贝与财富中,最珍贵的就是她的人民的笑容。)
  但在毗邻中缅边境的果敢地区,因自治、权力、毒品而爆发的缅甸国内冲突始终不断,曾经在缅北“三足鼎立”的缅共武装、果敢民族武装以及缅政府支持的武装,如今已分裂成大大小小几十支武装力量,时常为各种原因爆发局部冲突。直到最近几枚炸弹飞过中缅边境,造成我国边民伤亡。
  有评价说,与300年前相似的是,缅甸的中国侨民将自己的命运再次卷入中国的历史。还有评价说,在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造访缅甸后,缅北战事已不再单纯,华裔难民的民生问题蒙上了大国博弈的色彩。
  海南大学教授、国际战略传播学会理事长毕研韬说,对于保护侨民和正确对待中缅关系这两个问题,中国政府正在尝试解决。“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今天的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而李正觉得,缅甸的侨民们已经有了选择:“他们的想法很现实,不管是什么政权,只要可以生存就好。”李正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