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白:半部中国电影史
2015年03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魏新丽

  3月16日,中国电影史泰斗李少白逝世,享年84岁。
  李少白出生于1931年7月1日,安徽太和县人。1950年,弃学从军的他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这份工作让他接触到大量的那个时代的电影:中国的、苏联的甚至欧美的。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此后的大半生都与中国电影结下难舍难分的缘分。
  工作第二年,李少白开始发表影评文章。第一篇文章是发表在《大公报》上的影评:《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此,他正式走上电影学术研究的道路,陆续撰写了许多篇影视评论文章。
  1958年,李少白调到电影协会电影史研究会,参加了由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这部书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料翔实的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还是国内唯一一部关于中国电影的通史性著述。提起李少白,几乎所有人都会首先想到这本《中国电影发展史》。
  此后,李少白依然笔耕不辍。2006年,他编著了《中国电影史》,成为目前对中国电影史研究最为完整和规范的一本教材。
  中国电影正式诞生于1905年,李少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中国电影的发展,所以电影导演曹霁说:“李少白先生不仅撰写了中国电影史,他本身就是半部中国电影史。”
  20世纪80年代之后,李少白把更多心思花在了电影教育上。他开创了中国电影学的硕士、博士学科,是我国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他门下的弟子,现在很多在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任职,成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中坚力量。
  李少白在学术上治学严谨,具有宽容、清醒的历史观,具有一种自我审视、自我反省,乃至于自我批判的理性自觉。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回忆说:“比如在谈到《中国电影发展史》时,李老师常说,这本书之所以现在还被人经常提及和引用,最主要是因为它的史料,而不是因为它的方法、观点和结论。”
  在李少白去世前一天,他还与学生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聊了三个多小时,主题是电影、学术和未来。丁亚平说:“在与先生的交流中,我明显能感觉到他有许多话想说,有很多事情尚未完成。”
  李少白去世后的晚上,丁亚平再去老师家,发现老师的案头上依然静静摆放着一堆书籍,都是关于电影史学研究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