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济南人”的济南梦
2015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见习记者 朱文龙 张九龙
还城市当年的碧水蓝天
  张秀华 齐鲁志愿者,电建二公司退休员工
  谈及对未来的期许,张秀华说:“我记得我刚来济南的时候,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十分美丽。现在经常雾霾,几乎见不到天的本色。考虑到健康,平时也不敢带孙子出来逛街。真的希望以后济南能够天蓝水碧,空气清新。”
  “济南交通最好也能改善一下。刚来济南的时候,路上车不多,道路很通畅。那时候经十路畅通无阻,非常气派,现在经十路几乎全天都在堵车。”
  有些新济南人在济生活了半辈子,济南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像老济南一样热爱这座城市,为城市更美好的明天默默奉献着。
  张秀华,老家山东滕州。1998年,她来到济南的电建二公司工作,从此在济南定居。“在济南这些年,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稳定的工作,如今我们家已经是三代同堂,我也算是老济南人了。”张秀华说。
  2012年退休之后,闲不住的张秀华加入了齐鲁志愿者。从此,她和众多齐鲁志愿者一起,奔走在济南的大街小巷。
  “对我来说,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济南人对我很热情,我也愿意把这份热情传递给更多新济南人。”张秀华对记者说,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使她喜欢上了济南。“既然我生活在济南,济南就是我的家。我只是力所能及地为身边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因为他们都是我在这个城市的亲人。”
济聊城际早点开通就好了
  张信明、贾梅 全福立交桥附近的餐点摊主
  “要说对济南的期望,我就希望济聊城际能赶快开通。”张信明的老伴贾梅告诉记者,有时候看到身边的孩子,会突然想起自己老家的孙子、孙女。“我看报纸上说,坐济聊城际,27分钟就能从济南到聊城,这样我半个小时就能到家看到孩子。希望这条铁路能早日通车。” 
  年过花甲的张先生老家山东聊城,从2012年起,夫妇俩来到济南,在全福立交桥附近摆地摊卖饭,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张先生的摊位架在一辆电动三轮车上,摊位上写着“肉夹馍、白吉馍”几个简单的字。
  靠着这个小摊,张先生夫妇算是有了稳定的收入,对此张先生比较满足。“济南比聊城人多、车多、楼多,而且济南人的夜生活比聊城丰富。在济南,生活的路子多一些,只要愿意劳动,不管年龄大小,都能糊口。”
  “到了晚上,附近还有跳广场舞的,看着他们跳得带劲,我也觉得年轻了。城市有城市的特色,虽然在济南没啥亲戚,但是我们老两口过得还不错,生活挺习惯的。”张先生说。
  张先生表示,平时和老伴就在这里经营小摊,农忙和过年的时候回聊城老家。“每年往返于济南和聊城,对这些老主顾也产生了感情,只要身体允许,就继续干下去。”
盼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家
  孙燕 在济打工者
  “我的梦想,就是希望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结束漂泊的生活,真正在济南扎下根。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政策,调控房价,出台更多好政策,使我们老百姓能有安稳的居所。”孙燕表示,有了房子,一家人就能落户济南,孩子入托、入学都方便,夫妻俩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更加安心地打拼了。
  孙燕来自黑龙江省,去年跟随丈夫来到济南。夫妻俩每月有6000-7000元收入,去掉1500元房租,两个人的生活尚算小康。
  年前,孙燕怀上了宝宝,最近小两口计划在西客站附近买房。“那边的房价相对便宜,在我们的承受能力之内。”孙燕坦言,由于收入有限,这几年夫妻俩也没存下多少钱,买房子还靠父母付首付。“要不是为了宝宝有个安定的家,我们俩想再过几年买房的。”
  “济南人很朴实,也很热情,这在大城市里是不多见的。走了这么多地方,本地人多少会歧视外地人,但是济南人却对外地人很热情。” 
  孙燕觉得,选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有份工作养家糊口是基本的,但是城市的氛围也很重要,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买不来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