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百块碑刻“补妆”
目前已完成57块,未来千余珍贵碑刻均分类修复
2015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仅涂抹石灰,每块碑至少要耗两天。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涂抹水硬性石灰。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济宁4月14日讯(记者 汪泷) 曲阜孔庙碑刻修复工程正在进行中,目前一期工程顺利实施,100块珍贵碑刻作为首批修复文物,将在5月份完成修复。 
  14日下午,曲阜孔庙西侧的十三碑亭,在参天古树的环绕下,十余座斑驳的古碑刻耸立在这里。在一块近3米高的碑刻前,一名施工人员正用竹签蘸着水泥样的东西,往碑刻的裂缝中一点点地涂抹。“这是水硬性石灰,涂到裂缝里是为了防止碑刻继续开裂。”一名施工人员说。 
  在另一块碑刻上,施工人员刚把一种名为3A溶液的液体浸透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覆盖到了碑刻下部大片已经损毁的部分。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的技术员邢海洋介绍,每隔几分钟就要用这种溶液浸透下,“这是清理碑刻的一个步骤。”邢海洋说,碑刻保护简单来说,就是清理、加固和防水三个步骤。
  从3月20日启动到现在,孔庙内已经完成57块碑刻的保护修复任务。曲阜市文物局文物科副科长刘海霞介绍,首期工程共选了孔庙内西斋宿、十三碑亭和大成门西廊三片区域的碑刻共100块。首批进行修复的碑刻,基本都是历史价值不高、不在主要旅游路线内,以及存在的病害有代表性的。
  早在2012年,曲阜市文物局就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曲阜孔庙内所存石碑石刻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实验室研究后,编制设计了保护修复方案。”刘海霞说,在首期工程结束后,再经过对技术方法、保护修复措施进行调整、完善,孔庙内的1000余块珍贵的碑刻,都将再获新生。 
 相关链接 
千余块珍贵石碑分类修复
  孔庙内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00多块,内容既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
  千百年来,由于日照、风吹、雨淋等各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加上历史人为因素的影响,孔庙内的碑刻石刻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出现了浅表性裂隙、表面粉化、片状剥落和残缺、拓片涂覆等不同类型的病害,亟待修复。
  刘海霞介绍,在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曲阜孔庙内所存石碑石刻编制保护修复方案后,文物保护专家们仅在孔庙实地考察就历时三个月。“耗时一年编制完成方案,方案将孔庙内的碑刻依据不同院落分为13个区域,并根据保存环境差异分为室内、室外、室外嵌墙、室内嵌墙等4种类型。”
  孔庙内的碑刻石刻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真、草、隶、篆各体皆备,不仅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发展历程及特点,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是研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本报记者 汪泷
 名词解释 
  水硬性石灰是由一定粘土质(超过5%)的石灰石类原料,在烧结温度以下(一般不超过90(TC)煅烧而得的一种水硬性胶凝材料。原料中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与氧化钙经固相反应生成硅酸钙等水硬性矿物,是一类有别于传统石灰材料与水泥材料的一种天然无机材料,既具有水泥的水硬性与石灰的柔软性双重优点,同时具有低收缩、耐盐、适中的抗压与抗折强度。当前对文物以及历史建筑修复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水硬性石灰越来越得到重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