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林那海那伙伴
2015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永胜

  在老家招远,只有一个镇靠海,那就是我村所在的辛庄镇,沿海分布着九个村庄。我村不靠海,但离镇上近,从村子向北直行三里地就到,穿过镇子再向北两里多地,就是一大片莽莽苍苍的海防林,那是我儿时的大森林,很大很大、很深很深,遮天蔽日,根本望不到头,只有在大人带领下才能走出去。
  上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初夏的上午,村里十三名小同学在王秀英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穿过了海防林,第一次见到了大海。这之前,听大人说过“上海上”什么的,想象着海边是水库边那个样子,或者是用什么砌成的样子,懵懵懂懂,一片茫然。如今愿望就要实现了,心情自然很急切兴奋。那天天气真好,日头通红通红地挂在东方,在大人的嘱咐声中,我们出发了。带队的王老师是从外镇派到我村的,一家人全搬来,皮肤白净,齐耳短发,眼睛有神,衣服总是很整洁,透着一种干练、睿智。
  她女儿与我同班,一行人一路上有说有笑,穿过小镇和几片庄稼地,不知不觉来到了海防林。只觉得身边的光景全变了,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树木密密匝匝的,或争高直指,或盘曲横伸,挡着人的视线。阳光从枝叶中照下来,斑斑点点,脚下的沙土小路很松软,伸向远方;不知名的鸟儿从头顶飞过,啾啾鸣叫;风儿迎面吹来,带来浓郁的甜香,沁人心脾,抬眼望见穗穗串串的山槐花开得绚烂,挂满枝头向着我们招手。
  为了鼓励大家,我模仿电影《突破乌江》中的红军宣传员,连续大声喊着:“同志们,快快走,前边就是大海边。”果然,嘻嘻哈哈声中,大家加快了脚步。头上已经渗出了汗珠,索性把外衣脱了,把裤腿挽起,向着北方大海大步行进。
  渐渐地,树木开始稀疏了,脚下的沙子多了厚了,明显地闻到了潮咸味。终于,脚踩热乎乎的细沙,攀上一处缓坡,朝前一望,终于见到了大海,十几双脚丫子奔了过去。海边的沙子很细很白,几只渔船泊在岸边,海浪轻吻着海滩,大海近处是蓝色,再往远处是幽幽的深色,茫茫一片,少年的心思飞到了海的尽头。
  再后来上了辛庄联中,到了深秋时节,学校会组织几百名学生到海防林拾柴禾,冬天生炉子取暖用。同学们撒入了无边的林海,耳听着松涛阵阵,似有千军万马在嘶鸣,脚下是厚厚的树叶松针,散落着许多呲牙咧嘴绽开的松球,两人一组,三人一伙,毫不费劲地就能拾上几大筐。
  工作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辛庄海防林有近十五公里之长,深度近两公里,东西两边拓展出去,连接的莱州、龙口区域都有海防林,树种大多是黑松、山槐,还有一些杂树,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人民吃大苦“战山河”的杰作。莽莽海防林像一道巨大绵长的绿色屏障,阻挡了流沙和肆虐的海风,涵养了沿海大片的土地,形成了透水透气的沙楞地,很适宜种花生等,还孕育出一种野生沙参,它空心多蔓,泛着淡淡的紫红色,沙地里长得密密麻麻的。那时周边村庄的大人小孩都去挖过沙参,作为凉拌菜,据说常吃能降压。现在沙参少了,成了稀罕物,镇上饭店一盘都卖到十多元。
  前些年听老家人讲,由于发展沿海经济,加上病虫害,辛庄海防林少了很多,好在现在人们意识到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一些区域正在整治和恢复。王老师也于三十多年前搬到招远城里了,几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一切挺好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