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阅读“最后一公里”
社区图书馆叫好更要叫座
2015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见习记者 王晓莹 实习生 王风伟
  随着“书香社会”概念的提出,人们对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越发重视。从本报记者近日的调查采访看,被视为解决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图书馆,在软硬件方面依然需要升级。
  在此前的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省图书馆已经办出30万张借书证,却有近80%在过去的一年中没用过,成为“僵尸证”。而在位于济南西站的济南市图书馆,因为远离主城区,同样存在很多借书证被闲置的问题。一些读者直言,对于一些距离较远的读者来说,去这两个图书馆借阅图书,时间成本过高。
  去年,济南市历下区率先在社区图书馆建设上发力。区财政拨款1200万元启动“书香历下·全民阅读”活动,按照历下区的规划,未来三年将建成100个社区图书馆。目前,历下区已有40处社区图书馆投入使用。“在家附近就能顺道去借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不用跑那么远到省图或市图,很多人都说方便。”位于济南市东舍坊街附近的社区图书馆约有3000册藏书,该馆管理员表示,图书馆启用后,很受爱读书的居民欢迎。
  从建设的初衷看,社区图书馆能够方便居民阅读,但在北京、深圳等地,政府投入很大财力打造的这一便民工程,却不同程度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以深圳为例,该市从2003年起就着力建设了涵盖市、区、街道、社区的各级图书馆,不过当地媒体却多次报道,很多社区图书馆冷冷清清,无论是前来阅读的市民还是借阅量都与预期存在差距。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既有一些社区图书馆藏书质量不高、环境不尽如人意,也因为很多社区图书馆功能单一,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够。
  从历下区投入运行的部分社区图书馆的开放情况看,外地社区图书馆运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多或少也在此有所体现。记者采访了解到,社区图书馆多数是用街道办或居委会的办公场所改建而成,尽管前期媒体也进行了很多宣传,但一些居民仍不知道小区附近有图书馆,记者走访了几个社区图书馆,发现来此读书的市民并不多。
  “目前,社区图书馆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目前来看,一方面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人还不知道社区图书馆的存在;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人手还不够,每个社区图书馆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历下区图书馆一位负责人说,人手的短缺导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工作人员上个厕所,都不得不锁上大门”。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图书馆非周末时间只在下午开放。这位负责人说,不少读者也反映开放时间较短,不能在下班后借书,“其实这些本质上都是人员不足所造成的”。
  对于人手不足的问题,历下区目前开设了大学生公益岗,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充实到社区图书馆,每周六也会有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图书馆活动中。“随着接下来60个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这样的岗位还会增加。”历下区图书馆馆长张雨说。
  张雨还表示,为了丰富社区图书馆的图书量,图书馆鼓励并接受来自社会的图书捐赠,“现在也有些居民为我们捐献图书,经过图书馆加盖印章及录入系统后,就可以供其他人借阅。”
  而如何完成剩下的60处社区图书馆建设,也是摆在历下区面前的现实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选址难,“以后难度可能越来越大,能够利用的场馆越来越难找”。
  著名学者葛剑雄曾担任过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在他看来,政府不一定什么事都大包大揽,还可以调动非政府组织、慈善公益机构的力量。中山大学教授朱健刚则在一次采访中说,政府应该投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但形式不一定只有出钱一种,“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扶持、引导人们用慈善的途径建设小型的公共社区图书馆。比如,对于捐建的人给予命名权,我相信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图书馆的效用?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会长塔林夫曾说,社区图书馆的开办和管理模式需要创新,一方面要改善阅读环境,可以与教育机构及其他单位的图书馆形成联动,使社区图书馆能够真正对上不同社区居民的口味;另一方面,“光提供书还不够,要让市民能够享受看书,这样才能吸引市民读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