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在青岛市实验小学创客体验中心,“小创客”向外国嘉宾介绍灭火机器人。 李珍梅 摄
本报5月25日讯(记者 李珍梅) 25日,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闭幕。大会通过了标志性的成果文件《青岛宣言》,《宣言》是各国聚集信息技术,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的有益成果,成为各国面向未来、共同开拓合作新领域的教育信息化的行动指南。
2015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知名企业的300余名国际代表和200余名中国与会者出席,包括50多位教育部长、副部长。会议围绕“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这一主题,召开了“教育和信息技术领导者论坛”、部长级圆桌会议和以及一系列全会和分会,对多项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达成了广泛共识,圆满完成了会议的预期目标。
大会通过了《青岛宣言》,提出信息技术可用于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培训上。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学习途径并使之多元化,提高学习质量,并进一步触及弱势群体,包括农村青年、成人、妇女、女童、校外青年和残疾人。
《青岛宣言》建议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为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在获取“开放教育期刊资源”方面提供便利,并充分评估免费开源软件及开源标准的潜力,特别是对残疾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开放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致辞中说,教育部将搭乘信息化的“高速列车”,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全面落实《青岛宣言》精神,培养更多合格的教师人才,为全面实现2030年全球教育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唐虔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继续建立包容性、有针对性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让公众享有更多的数字化学习机会。
闭幕式上,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