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区教研员学校蹲点,重返讲台上课
教研员“撑腰”,青年教师颇受益
2015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潘永丽(左二)和青年教师们交流心得。
     文/图 本报记者 汪泷
通讯员 付吉庆
  任城区南张中学初四(1)班有两位班主任,一位是第一次带毕业班的青年教师王敏,另一位是潘永丽。潘永丽是任城区教体局第一教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她要在这所学校蹲点一个学期。除了上课,潘永丽的另一项重任是去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课。这就是任城区教体局教研中心坚持多年的教研员“蹲点”学校教学的项目。

抛砖引玉,这样讲课有吸引力
  “《那树》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主题呢?”20日下午,南张中学的一间录播教室里,任城区教体局第一教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潘永丽正在给初四(1)班的学生们上课。在这所学校,老师们都知道初四(1)班有两位班主任。一位是第一次带毕业班的青年教师王敏,另一位是潘永丽。 
  和许多青年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潘永丽在讲解这篇课文的主题时,在课件中分别引入了人教社、台湾以及《那树》作者王鼎钧本人对主题的解读。在让学生们思考的2分钟里,潘永丽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和学生们小声的交流着。她这一抛砖引玉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思考课文的主题更感兴趣,每个人都似乎想要在课堂上表达对主题的理解。 
  在教室的最后两排,近20名南张中学的语文教师也像学生一样在听课,他们在教案本上仔细地写着,连潘永丽的课件制作样式、哪个重点都被标注成红色。 
  下课后,潘永丽和教师们一起来到会议室交流,有的老师把听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来,有的把不同的观点表达出来,潘永丽都一一记了下来。 

教研员来了,家长的疑虑没了
  在枣店阁小学,数学教研员胡万影来到这里以后,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把济宁市教研院的数学专家们也请到了学校,召集以枣店阁小学为首的全学区内的120余位数学老师,举行了小学数学高校课堂研讨会。
  胡万影给青年老师们所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
  今年秋季开学时,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李丽华和谢秋芳,因为教学经验不足受到家长们的质疑。开学第二天,家长们找到学校,和校长来了一场“对话”。
  “我们保证,两位青年教师会成为教研员胡万影的徒弟,她们三人将协同带好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枣店阁小学校长马聚隆说。 
  如今,家长们对两位青年教师的态度已经从质疑转为认可。三年级一班张潇艺的家长介绍,孩子聊起数学教师的课时,并没有他们起初的担心,反倒和孩子们很快打成一片,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不少。 

面对面相互学习 教研员也补一课
  “我当了10年教师后,在教研员的岗位上一呆又是近10年,这10年几乎脱离了教学一线。”潘永丽坦言,教研员们虽然在教学研究方面经验丰富,但她们不得不承认,长期远离讲台,一些教学观念已显得有点落后。 
  所以“蹲点”看似是教研员来到学校指导教学,其实这种作用是相互的。潘永丽用“反哺”这个词来形容。她告诉记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她从青年教师身上发现了许多堪称“时尚、新潮”的教学形式。 
  “尤其是我发现全区许多青年教师都是高学历,他们在高校中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方式、内容,这些东西是我们这些远离教学一线的教研员所缺失的。”所以潘永丽正在召集一批区内的高学历青年教师,以他们为核心开展专题研讨会,“请这些青年教师,也帮我们补补前沿课程。” 
  任城区第一教研中心副主任刘舒娅对这样的成效竖起了大拇指。她介绍,10年来,有26位教研员到乡镇和城区的20余所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研员与教师零距离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改变了‘只教不研太浅,只研不教太空’的情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