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善款”去向别再留下问号
2016年05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汶川地震过去八年了,但每到“5·12”,有个关联性话题总会被拎出来——捐款去向。日前又有媒体报道:据民政部门资料显示,仅汶川地震后半年内,全国为灾区募集款物762.14亿元,其中捐款652亿元,但迄今为止,公布使用明细的约有151亿元。
  上百亿捐款流向未公开,不等于这些善款被滥用或挪用。首先,媒体报道中的已公开款数,是根据几个官方信息公开渠道或机构报表等汇总而成,数字是否准确,仍待核证;其次,审计署曾多次开展对汶川地震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没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再者,灾后救助、重建是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次性地把钱发到灾民手中,在不少国家、地区,救灾善款都得十年乃至更长时间花完。
  饶是如此,汶川地震“善款去哪了”,仍非无谓之问。应看到,早在2008年12月,民政部官员就曾表示,民政部正建立一个公示捐款的信息平台,会对善款有个动态性流向显示。尽管该平台最终未问世,但这也算是许下了信息公开的承诺。前不久出台的慈善法,更是对善款信息公开作了明晰的规定。
  在此情境下,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还是涉事慈善机构,都应尽到公布捐款去向的义务,以接受公众监督。值得注意的是,汶川地震至今,其间中国慈善事业经历了被重创和涅槃的关键期。过去慈善领域存在的粗放化管理积弊,或许在汶川地震捐款使用中也有留痕。但正因以往慈善业不够发达,才更要以充分的来源流向信息公开,去对接公众的监督诉求,提振他们对慈善的信心。
  汶川地震作为过去时有八年了,很多人在回溯这场灾难时,都会不断复盘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变。与灾难伴生的捐赠史上奇迹,以及奇迹连着的是怎样的善款处理方式,也是打量灾难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的“硬指标”。  (摘自《新京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