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老济南文化,泉水人家民俗馆一天迎客8000多人
百花洲人气见涨,爷孙游成亮点
2016年06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不少老人带着孙辈儿来百花洲玩。 本报记者 刘飞跃 摄
     本报6月9日讯(记者 刘飞跃 唐园园) 9日,百花洲一期项目迎来首个端午节小长假。主打老济南文化的百花洲人气见涨,游园人数相较于平时有了很大幅度提升。不少老人带着孙辈儿来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祖孙游。不过,目前仍是实验性开放,百花洲内的餐饮等行业仍然偏少。
  9日是端午节假期的首日,也是百花洲实验性开放以来迎接的第一个法定节假日。上午11点,齐鲁晚报记者从大明湖东南门进入百花洲景区,相对于熙熙攘攘的曲水亭街,百花洲内游客数量也是非常多。“端午节说到底还是传统节日,家人也不太喜欢往外面跑,就来刚开放的百花洲看看,看看老济南到底是啥样的。”游客冯先生说。
  市民追忆老济南人的生活,了解济南的发展变迁,泉水人家民俗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该馆展示了从明清到民国,再到现当代的老物件,济南最早的冰箱、保险柜,第一张明信片,最早的彩照等都藏在此处。
  “我们上周末统计的人数接近4000人次,从目前情况来看,预计今天游园人数能增一倍,至少8000人次。”9日下午4点,泉水人家民俗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来民俗馆游玩的还是以老济南人居多。
  据记者了解,百花洲里面民居民巷众多,有雨荷巷,纪念济南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的思敏街,记载于北魏年间的流杯池子、流杯池子街,明万历年间的问山亭、问山巷,镜涵池以及书香胡同等等传统民居。
  这些传统民居吸引了大量老年人来参观,在雨荷巷,现年64岁的徐大妈指着青石板对记者说:“踩着这些石板感觉回到了半个世纪之前的济南城,来到这里都勾起了我们的回忆。”
  徐大妈说,前几天自己的发小也来这里玩,她们在一处屏风那里找到了当时居住的老房子,感觉非常亲切。“有一位朋友因为在屏风上找不到原来住的地方了,急得抓耳挠腮。”
  由于儿童节刚过,再加上端午节假期,不少老人来百花洲游玩的时候,孩子都会陪着,有的则是直接带孙辈儿来这里玩儿。相对于芙蓉街和曲水亭街,爷孙游也成了百花洲一大旅游特色。
  “儿童节正好上课没赶上,今天我特意带孙子来这里玩玩,给他看看老济南是啥样子,让孙子不要忘根。”因为孩子端午节出差,他特意带孙子来百花洲玩玩。
  而主打老济南特色的泉水人家民俗馆负责人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介绍,平时一般都是老年人居多,而到了端午节,年轻人尤其是儿童逐渐多了起来。“老人来看,家里人肯定陪着,孙辈儿也会跟着过来,有些则是爷爷带着孙辈儿过来玩,百花洲的这种旅游特色是芙蓉街和曲水亭街不具备的。”该负责人分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