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编剧”于利平:
孤独的童年使我与戏剧结缘
2016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开栏的话  有人说,如果一个地方把“文化”当日子过,而不是当“节日”过,就说明这个地方人的素质提升上去了。
  在山东,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人和文化团体默默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作品、思想和智慧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让我们在享受文化艺术的同时,逐渐提升着自己的品位、境界和人文素养。
  改版以来,文娱板块除了加大全景、深度的报道内容外,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推出“齐鲁文化先锋”栏目,把那些活跃在山东文化艺术领域的优秀个人、团体介绍给广大读者,让他们在众声喧哗中成为真正的标杆。
  眼下,南锣鼓巷戏剧节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举行,我省唯一受邀参演的话剧《真相》将于8月2日赴京展演。近日,本报记者独家访问了该剧编剧于利平,与她进行了一场关于艺术与生活,戏剧与人生,爱情与婚姻的零距离对话。

  本报记者 黄体军     

  当代中国戏剧界,优秀原创编剧匮乏,优秀女编剧更是凤毛麟角,于利平做编剧10年,创作了15部舞台剧,除正在写作中的《陪伴》外,其余14部已全部搬上舞台。有此骄人的成绩,足以使她跻身于“金牌编剧”之列。
“闲书”陪伴
度过孤独的童年

  记 者:祝贺你编剧的《真相》作为我省唯一受邀话剧,将参演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不过,我想首先问一个比较遥远的问题:你与戏剧是如何结缘的?
  于利平:谢谢!这个问题要从童年讲起啦。我老家在青岛。我有一个孤独的童年。因为妈妈受外公资本家成分的影响,从青岛去了潍坊的乡镇工作。隔着一条马路,对面是田野村庄,在乡镇供销社的大院子里,每天多数时间里我都是一个人呆着,没有多少玩具,只能读书。但在那个环境里,一个孩子读的书如果不是课本那就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老师是要找家长告状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高一暑假的一个黄昏,我在院子里坐着用一本数学书掩盖着看《红楼梦》。
  记 者:用数学书作掩护?
  于利平:哈哈,对!当她发现我在读《红楼梦》时,看向我和我爸的是那种痛心疾首的眼神。那眼神好像是在说,这个孩子完了,堕落了。你是怎么教育出一个小流氓的?
  好在我父亲是个爱读书的人,虽然有时候也会被老师煽动起愤怒情绪,但多少还会容忍一些,只要我考出不太令他失望的成绩。
  记 者:你父亲是个好父亲!
  于利平:但“闲书”读多了就会影响成绩,我偏科严重,文科好,理科差。不过幸运的是,我成了山东艺术学院1994级编剧班五名同学中的一名。
最美的时光
总是走得最快

  记 者:大学时光过得如何?有什么有趣的事和我们分享吗?
  于利平:山艺给了我艺术启蒙和艺术理想。大学阶段是我很幸福的学生时代,一夜之间看课外书成了“正业”。但专业上怎么说呢,此前也就知道《雷雨》和《茶馆》,几乎没有接触过剧本,更别提创作了。94表导班的几个同学有一次在排练教室排累了,拿过我的小品《女孩与小偷》,边念边演,其中有人用一根筷子当作刀插在胸口上,说了三分钟的独白才死。他们当即决定给我颁发年度最差剧本奖!
  记 者:哈哈!这么不客气!
  于利平:一切似乎都在懵懂之中,但我却渐渐感知到了戏剧的魅力。与此同时,莎士比亚等一大批西方大剧作家也慢慢走进了我的视野。
  “走得最快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三年时间一晃而过。我毕业了,要想继续与戏剧有关,要想重温学校时光,就只能考研,考回母校。
  记 者:考研顺利吗?
  于利平:连续考了三年。2003年终于考回山艺。2006年毕业留校。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职业与爱好能够一致是幸运的,而我就是那个幸运儿。
金牌编剧
是这样炼成的

  记 者:还记得创作第一部戏剧的情形吗?
  于利平:记得2000年那年,大学同学的妹妹带孩子龙龙来济南住院,龙龙只有三岁,先天性心脏病。同学怀孕来不了,我代替她照顾。住院一周后排上手术,手术一切顺利,可是孩子被推进监护室后一直昏迷不醒,到了第8天才出来。从入院到出院前后40多天里,我几乎每天出入医院。孩子花了3万多医药费,他父母中间回老家卖了几间房子又回来,我陪他们度过了整个煎熬的漫长过程。
  2005年夏天,同学陈水清在成教学院带毕业班,需要毕业作品,他问我能不能写一个。答应他之后,医院的那些哭声重又回到我耳边,借着那个旧感觉,我不停在想,如果自己的亲人有一天住院了需要高额住院费,家里的钱都花光了,我该怎么办?如果一个女人,一个妻子面临这样的困境,她当如何?女人和男人,当他们面对生命和尊严的命题时,该如何选择?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男与女,两性之间的距离。现在看看,很幼稚,但是很真诚。
  记 者:你创作的14部戏剧中,有没有特别钟爱的?
  于利平:这14部剧除了《真相》,基本都是命题创作。最喜欢也是写得最顺畅的是《真相》,其余都差不多。舞剧《柳泉寻踪》也几乎和《真相》一样喜欢。
  记 者:我们再回到《真相》,这部剧在当今剧坛有没有比较先锋和突破的地方?你最想探讨的是什么样的夫妻关系现实?
  于利平:《真相》探讨的是现代夫妻关系,剧中只有两个人物——“他”和“她”,讲的是夫妻之间的两场审问,彼此探寻对方隐藏的真相。但是当真相真的被揭开后,又都感觉难以承受。
  在所有的关系中,夫妻或者说两性关系最容易看到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年轻的时候觉得得到真爱难,一旦得到了结了婚就容易了,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可以结束了,大幕应该拉上了。其实不然,真正的难题刚刚开始。
  婚姻中的背叛可能时有发生,如果把短暂的精神背叛也算进来的话。那些相爱的夫妻一生中未必没有遇到过插曲。有人说,所谓好人只是遇到的诱惑不够。这句话放置在情感关系中,所谓从没出现过危机的情感,可能也未必是情感本身固若金汤。恰恰相反,情感是瞬息万变的,流动的,有时候莫名其妙。只是没有遇到足够强的诱惑而已。
  怎么办?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命题。
济南有文化底蕴
小剧场很有潜力

  记 者:和北上广等地比,济南的小剧场一直不瘟不火,你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的?
  于利平:济南小剧场市场有很大的潜力,这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济南人需要小剧场。但是对小剧场的了解不多,能看到的好戏也不多。
  记 者:幸运的是,国家现在对原创戏剧的扶持力度正在不断变大。
  于利平:对!《陪伴》申报成功国家艺术基金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目前正在完善中,这是今年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
  【人物简介】

  于利平,女,1975年出生。艺术学硕士,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副教授,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自2006年以来先后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忽然之间》、《大城小事》、《柳泉寻踪》、《纪念碑》、《宝莲灯》、《森林音乐会》、《小兔乖乖之三只小兔再战大灰狼》、《小牙爱“小牙”》、《两生花·半生缘》等小剧场话剧、舞剧和儿童剧被排演或发表,演出三百余场。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小剧场话剧《陪伴》,也将于今年年底完稿。小剧场话剧《真相》,今年受邀参加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