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如何“吃掉自己”?他弄明白了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10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3日,大隅良典出席新闻发布会。 新华/路透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3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本报记者 王昱 编译   

对治疗癌症有帮助
  细胞自噬是近年来热门研究领域。“自噬”字面意思是“将自己吃掉”,实则是一种细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环的基本过程。通俗地说,细胞可以通过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细胞损伤和凋亡。“自噬”概念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研究人员就发现了细胞这种降解自身成分的现象,但有关机制一直不为人知。上世纪90年代初,大隅良典通过利用常见的酵母进行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了对细胞自噬机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因。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他随后又阐明了自噬机制的原理,并证明人类细胞也拥有相同的自噬机制。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细胞如何实现自身的循环利用。在适应饥饿或应对感染等许多生理进程中,细胞自噬机制都有重要意义,大隅良典的发现为理解这些意义开辟了道路。此外,细胞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引发疾病,因此干扰自噬过程可以用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
“要是得奖就麻烦啦”
  此次获奖的大隅良典现年71岁,现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荣誉教授。大隅良典专长生物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其带领的研究小组今年7月宣布,成功探明了细胞自噬的启动机制。
  “诺贝尔奖对研究者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在3日晚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大隅良典对记者表示。在解释自己怎样发现细胞自噬机制时,他打趣地解释说:“我这个人对别人不研究的事情特别有兴趣,所以才从研究酵母的液泡入手开始研究。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没想到会做到今天的地步,这一点请大家一定理解。”
  大隅良典的成绩与他的勤奋难以分开,他的妻子大隅万理子评价他是个“在家也成天考虑研究的事、研究和生活完全分不开的人”。为了专心研究,大隅良典很少出席社交活动。几天前,他从报纸上得知了自己被提名的消息,因此获奖当天早上,临出门前他还跟妻子说:“要是真得奖就麻烦啦,(应酬)很让人困扰啊。”
  作为今年该奖项的唯一获奖者,大隅良典将独得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22万元)的奖金。
日本获奖者已达25人
  诺贝尔奖对于日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据朝日新闻统计,截至目前,日本已相继诞生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两人获奖时为美籍),奖项涵盖物理、化学、文学等各门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日本的诺奖获得者出现“井喷”,2000年以来已先后有17人获奖,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近三年更是实现了年年有人获奖。
  不过,对于“诺奖丰收”的大好形势,日本媒体倒显得十分冷静。《日本经济新闻》早前曾撰文指出,诺贝尔奖的颁发有滞后的特点,衡量的只是二三十年前的研究水平。日本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科学技术振兴经费,日本企业也积极致力于基础研究,所以才造成了一代科学家空前繁盛的景象,也造就了近几年日本诺奖的丰收,但这种景象是否能持续?《日本经济新闻》认为,近几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在有些领域日本“已经被赶超”。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多在30-40岁比较年轻时取得,要想确保日本的科学实力,必须为年轻和中坚研究人员创造可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环境。无独有偶,“鼓励年轻人”也是大隅良典获奖后发言提及的要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