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评】
网络诗歌创作的可能
——评《网络诗歌散点透视》
2016年11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网络诗歌散点透视》 吕周聚 等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络诗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数以千计的诗歌网站,每个网站上聚集着数十乃至数百的诗人,他们每天在更新自己的作品,网络诗歌创作呈现出井喷之势。吕周聚等推出的《网络诗歌散点透视》对网络诗歌进行系统的梳理考察,从不同角度切入来研究网络诗歌,对网络诗歌的观念变革、生存形态、写作与阅读模式、创作主体、主题模式、语言形式、文体形式、表现形式、审美形态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呈现出网络诗歌丰富的形态。
  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前提下,从浩如烟海的网络诗歌中选取有价值的诗学问题,并选取作品个案进行分析。网络诗歌的主题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如何看待这一诗歌现象?该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剖析。网络诗歌因为写作主体的下移,其主题模式与现代人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也颇为接近。网络诗歌的主题模式为生存体验、孤独空虚和漂泊无感,这是从存在主义出发探索生命存在的形式与意义。尤其是漂泊主题的网络诗歌,包含着人类对生存体验与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在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今天,打工者等社会边缘群体对生命与漂泊有着独到的体验,网络诗歌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情绪的宣泄口。与故乡的分离、亲情的疏远使漂泊者的心灵无处安放,以熊焱(《一张白纸就是我的故乡》)、郑小琼(《火焰》、《霜迹》)等为代表的异乡者抒发了自身漂泊无依、内心孤独迷茫的处境。孤独、痛苦往往是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与之相关的文学书写往往深触人性,而因时代的变换,不同时代文学对人性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书中就网络诗歌与穆旦诗歌、第三代诗等诗歌的文学性与人性主题的展现进行对比,具有纵深的历史意识。不同于后者在大时代环境中对社会与人生进行深沉的理性思考,前者则凸显了消费时代网络诗歌的狂欢化审美特质,揭示了其较为浮躁的娱乐化倾向。作者将宏观把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网络诗歌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网络诗歌中呈现出一些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了争论,如网络诗歌追求“狂欢化”的审美形态,以审丑化、崇低化、欲望化的审美倾向体现出当下人反美、反崇高的追求。作者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既肯定了其存在的价值,认为“下半身写作”、“垃圾派”、“废话诗”等将诗歌拉到民间,大众获得了写作与发表的自由;同时也指出了其所存在的局限性,认为其口水化、粗鄙化的语言消匿了诗歌所应具有的诗意美,其审丑书写早已偏离平民化的审美追求,缺乏伦理秩序规约而走向恶谑化倾向,充分体现了人性中自我放纵与无所规约的一面。作者倡导网络诗歌写作变两极对立模式为采取多极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吸纳优秀的文化资源来为网络诗歌的革新注入多重活力。网络诗歌作为当下诗歌写作的一种倾向,代表了未来诗歌写作的诸多可能,仍然值得期待。研究者对网络诗歌的探索不仅与当下的诗歌创作密切相关,而且与当下的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甚至与未来诗歌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