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疲软,造成顺差收窄,再加上连续多月减持外汇储备,影响了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预期。 (资料片)
11月14日,人民币中间价连续第7个交易日走低,跌破6.8400关口,创下7年来新低纪录。而6.8400的数据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因为它突破了10月中旬官方媒体给出的“新防线”的说法。对此,大部分人士分析认为,近几个月人民币“小步快贬”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美元的相对走强。同时,未来人民币仍将有贬值的预期,但这种贬值目前没有也不应引发过分担忧。
相对世界其他货币
人民币并未贬值
继上周五一举突破6.8防线后,人民币中间价、在岸和离岸汇率继续全线下跌。其中,人民币中间价14日再度大幅调降176点报6.8291,继续刷新超过近7年新低。
其实自“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相继出现了4次贬值潮。而自今年国庆节以来的最近一次贬值潮,呈现出“小步快贬”的态势。而外界解读的“铁底”,也一再被打破。
10月10日是国庆假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换美元中间价报出6.7008,较上一交易日(9月30日)大跌230点,创下2010年9月来最低,也被市场广泛解读为“央行打开了6.7的铁底”。随后离岸和在岸人民币纷纷暴跌,打开了这一轮贬值的序幕。
此后的三个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连续下调,至10月14日,“十一”假期后的第一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即创下今年1月以来最大单周跌幅。而10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突破6.75重要心理关口,大跌247点至6.7558。接近10月底,人民币中间价相继跌破6.76和6.77。
但进入11月后,人民币继续“跌跌不休”,并在11月11日跌破6.8。此前,不少分析师相信今年人民币最多跌到6.8,现在看来,这一预测也是过于乐观。
但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下跌的同时,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却在上周呈现上涨态势。截至11月11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4.33,按周涨0.55。所谓一篮子货币,指的是将各种货币汇率按比例计算得来,用于表示人民币和世界其他货币的汇率。这表示,人民币相对于世界上其他货币,并未贬值。
特朗普效应已过
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
尽管人民币不断跌破人们底线,但大多数分析者认为这一波贬值是可以解释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元走强,相对来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然下跌。而这一观点也基本上与中国官方透露的信息一致。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元经历了短时震荡后,随后再次走强。特朗普当选的效应已然过去,而美联储今年年底加息的可能也在增加,这都促使美元不断上扬。就在上周,美元单周涨逾2%,为一年来最大周涨幅,美元指数上周五升至99.13,创9个月最高。
同时,也有分析者认为人民币下跌与中国进出口顺差减少,以及资金外流压力增大有关。10月份,中国贸易顺差为490.6亿美元,尽管好于9月份,但同比收窄了近17%,也低于市场预期。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多月减少,再加上出口低于预期,这也让不少投资者怀疑,中国是否会继续通过减持外汇来阻止人民币贬值。
同时,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民币流出的现象也在持续,这也加快了人民币贬值。有人选择在国内抛售人民币,换取美元或黄金。而在国家加强相关审核之后,不少人想方设法将人民币转移到境外后,再兑换成美元。而在境外抛售人民币,不仅会让离岸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还会让境外投机者能够更方便地获取人民币,达到沽空人民币的目的。
对普通百姓来说
贬值难言好坏
当然,也有分析者认为,国内货币超发也是人民币贬值的重要原因。
10月份经济数据刚刚出炉,尽管各项数据大多利好,但仍不能改变经济增长乏力,持续探底的现实。而与此同时,国内货币量却在持续增加,且增加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速。这就为国内通胀和货币贬值提供了条件。
具体到今年,尽管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并不多,中央政府负债率也不高。但各商业银行大肆扩张信贷规模,各地方政府也频频举债刺激经济。如2000年年初中国信贷余额只有9.3万亿,如今已经达到108.3万亿,扩大了10倍以上。信贷扩张的速度远超GDP增速。
具体来说,今年房地产市场火热,而在房地产领域,人民币的贬值尤为明显。同时,今年中国的“去产能”政策,也包含着数额巨大的货币补偿。这些在加速贬值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负债压力。当然,官方媒体和负责人也反复表示,负债率目前在正常范围内,且这也不是人民币贬值的基础。
对于未来,分析普遍认为人民币仍具有贬值的空间,毕竟美元贬值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中国以及普通百姓来说,这种贬值并不存在好与坏之说。除了赴美留学、旅游以及专门从事进口美国商品的企业来说,其他人受到的影响确实有限。毕竟相比世界上其他主要货币,如日元、欧元等,人民币并未出现明显贬值。
据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