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济南有很多好吃的风味小吃,如杆石桥的马蹄烧饼、炸炉箅子,大观园的狗不理包子,便宜坊的锅贴……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自由大街上卖的烧卖。
在经十路以北,经八路以南,位于纬二路和纬一路之间,有一条大街,叫自由大街。在自由大街集市的东南口,有一家卖烧卖的店铺。虽然门面并不是很大,只有几张桌子,生意却好得很,经常顾客盈门。有时赶上饭点过去,要等上好一会儿才能有座位。
记得第一次去吃烧卖,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次逛完英雄山后,已是中午,爸爸妈妈就带着我和聋哑的哥哥来到了这家烧卖店。找了个空桌刚坐下,妈妈就去排队交钱了。我和哥哥玩了一上午,早已饥肠辘辘,就眼巴巴地趴在桌沿上盼着妈妈快点买饭回来。盼望中,妈妈端来了一个热气腾腾的笼屉,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盛开着石榴花的“小包子”。顾不上询问这是什么,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在妈妈“小心,别烫着”的提醒中,轻轻地咬了一口。一股热热的汤汁流了出来,吸溜着热气再咬下去,只觉满嘴流油,肉的香味和面的筋道混杂在一起,让我觉得仿佛在吃世间最好的美味。一个“小包子”下肚,我才想起来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呢?”妈妈微笑着告诉我,这叫“烧卖”,是一种以烫面为皮带馅上笼蒸制的面食。
听了妈妈的话,我仔细端详起来,可不是,每个烧卖的顶端都带有石榴花般的花纹,皮薄馅大,面和平常吃的包子的发面是不一样的,难怪吃起来那么筋道呢!于是,我吃一个烧卖,喝两口小米稀饭,一会儿工夫,就吃得小肚子溜圆,小小的心里也盈满了幸福和满足。
这时,哥哥用手语比划着让爸爸妈妈也吃,我这才注意到,爸爸妈妈一直在啃几个烧饼,而笼屉里的烧卖已经被我和哥哥吃得所剩无几了。我不禁好奇地问:“妈,你和爸爸怎么不吃呢?”妈妈和蔼地回答:“你和你哥正在长身体,不多吃一点怎么行呢?我们不饿,先吃点烧饼垫垫就行了。”
那顿饭我吃了几个烧卖已经记不清了,只是后来我才知道,小时候为了给哥哥治疗药物中毒性耳聋,家里的日子一度捉襟见肘。然而无论日子再难,父母也总是尽量满足我们,宁可自己吃得差一点,也要想方设法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全家人一起去自由大街吃烧卖的场景,就这样因为非同一般的美味和满溢的父母之爱定格在了我童年的记忆里……
后来随着城市的改造与拆迁,自由大街湮没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我也再没有吃到像那天一样好吃的烧卖。然而每当回想起自由大街集市口的烧卖,我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就像父母对我和哥哥多年来的点滴关爱,萦绕在心间,永远难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