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鲁灵光殿,山东版的锦绣未央
2017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北陛石
   □张九龙
  随着古装剧的流行,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一次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这汉代三宫属于西汉皇家宫殿群,尽显大汉风度。与此同期,山东大地上有座灵光殿,也是富丽堂皇,其主人是西汉的鲁恭王刘余。这座宫殿曾引发过许多文化大事件:修建宫殿征地的时候,差点把孔子故宅给拆掉,挖出了孔壁藏书;盖起来二三百年时,来了年轻的湖北小伙,写下《鲁灵光殿赋》令它扬名四海;诞生两千一百年后,日本人盗宝,挖出了传奇国宝北陛石……
  修建宫殿
险毁了孔子故宅

  灵光殿修建于西汉景帝时期,它的主人刘余是汉景帝和程妃所生的儿子,起初被封为淮阳王,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公元前154年改封为鲁王。这位鲁恭王挺有意思,说话口吃,不善言辞,但是喜欢听听音乐养养马,还爱好建造宫殿和别苑,一生倒也潇洒。
  来到曲阜之后,喜欢享乐的鲁恭王自然要大兴土木一番,再盖一座气派的宫殿。灵光殿修建的同期,在首都长安城里,只有长乐宫、未央宫等。长乐宫是依照秦朝的宫殿修起来的,未央宫则是汉朝初年由丞相萧何一手营造。这灵光殿正是模仿未央宫而建。至于殿址,鲁恭王真有眼光,挑来选去,定在了先秦鲁僖公为纪念其母姜嫄所修的“潺宫”旧址之上。
  今天看来,灵光殿这个位置大体在孔府东路后大厅及假山一带,往东半里就是曲阜的陋巷街,也就是颜子的故居,往西半里则是孔庙的大成殿和杏坛,真是核心区里的核心区。如此工程浩大,孔子故宅自然也给划入了拆迁范围。
  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施工队忽然听到了一阵钟磬琴瑟的乐声,然后在墙里发现了一批古书,这批人文保意识还挺强,连忙报告了鲁恭王。仔细一看,里面有《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而且都是先秦的古文字。鲁恭王修建灵光殿,竟使得这批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劫难,留下来的儒家原始文献重见天日,也算意外收获了,这就是著名的古文经。见此异状,鲁恭王倒也识趣,不敢再拆孔子故宅。
  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到唐初重修孔庙的时候,时任兖州都督下令拆除灵光殿残殿,从中挑出保存完好的基石、台阶、木料等,用于孔庙的营造。当年鲁恭王营造灵光殿,毁坏了孔子故宅,如今修孔子庙,又取了灵光殿的石材木料,真是风水轮流转。
因赋扬名
深埋于孔府地下

  “据坤灵之宝势,子苍昊天纯殷。包阴阳之变化,含元气之烟煴……祥风翕习以飒洒,激芳香而常芬。神灵扶其栋宇,历千载而弥坚。永安宁以祉福,长与大汉而久存。”一篇《鲁灵光殿赋》让灵光殿留下了阿房宫般的千古奇名。
  《鲁灵光殿赋》的作者叫王延寿,出自东汉文化世家。在文学史上,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与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齐名,均是写都市繁华的佳作,但是《鲁灵光殿赋》又有所不同。
  年轻的湖北人王延寿到山东来旅游,所见的灵光殿已是二三百岁的古建筑了。经历西汉末年的战乱,至东汉时期,与灵光殿同时代的未央宫、建章宫早已成为一片废墟,只有灵光殿“岿然独存”,难怪王延寿会啧啧称奇,文兴大发。
  王延寿由南阙进入大殿,从大殿出来向北参观阳榭、高楼,再沿着“驰道”折而南行到渐台,一路走来,风光无处不在。在他笔下,灵光殿雄伟高峻,栋梁繁复,雕梁画栋:“连阁承宫,驰道周环。阳榭外望,高楼飞观。长途升降,轩槛曼延……千门相似,万户如一。岩突洞出,逶迤诘屈。周行数里,仰不见日。”
  《后汉书》记载,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曾以灵光殿为主题作赋,还未完成,读到王延寿写的《鲁灵光殿赋》后,大为惊奇,认为自己难以超越,于是就停下了笔。
  灵光殿毁于魏晋之际,北魏郦道元见到的灵光殿已是残基,但旧日的规模仍在。《水经注》记载,灵光殿大殿遗存“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按北魏的铜尺换算下来,东西约74米,南北约37米。而现存的曲阜孔庙大成殿长45.69米,宽24.85米,可以想象当时灵光殿确实宏伟非凡。
  除了大殿以外,这座建筑群还有楼阁池台等附属建筑。根据换算,灵光殿建筑群的四面围墙将近三里,其位置和面积与现存的孔府基本一致,即使放在今天来看,规模也相当宏大。谁又会想到,孔府的地下,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汉鲁灵光殿故址。
日本盗宝
北陛石重见天日

  1942年,随着日军大举进犯曲阜,一支打着“东亚文化研究会”旗号的特殊队伍也同期进入。与一般日军不同,这支队伍不杀人、不放火,一个个拿着专业的地质勘探设备,四处测量、画图、做笔记。但他们眼睛瞅的,是埋藏于曲阜城下鲁国故城遗迹中的宝贝。今曲阜城东北周公庙附近旧传为鲁故宫所在,日本人自然要好好盗掘一番,被认为是灵光殿遗物的国宝北陛石就此重见天日。
  北陛石高19厘米,宽42厘米,厚94.5厘米,石灰岩质。该石阶面浅雕双璧纹,立面阴刻菱纹,一端有卯榫。阶石的左端刻“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可知该石刻于鲁恭王六年,即公元前149年。“北陛”相当于北面的台阶石。
  当年日本盗掘鲁国故城的亲历者驹井和爱还煞有介事写了本《曲阜鲁城遗迹》,指出“鲁六年为汉景帝子鲁恭王修建曲阜灵光殿之年,因知刻石当为该殿上所用”。北陛石是灵光殿的遗物的说法由此而来。
  在整个中华大地上,西汉石刻少之又少,北陛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书法研究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文物。这群文化土匪自然明白其中的分量,于是意欲先将北陛石从兖州通过火车运到北京,然后再运往日本。结果这一消息被国内众多爱国人士和文化名流得知,他们联合起来,想尽办法,将北陛石截获下来。此后,北陛石被存放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回到了它的故乡曲阜。
  如今,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中存有“树木文半瓦当”“蕨手文瓦当”“兽文瓦当”等鲁城文物,出土处均明确标为“曲阜鲁城”,可见1943年掘出的文物,除北陛石外皆尽数流往日本,令人痛惜。
  孔府和周公庙相去甚远,难道古人对灵光殿位置的记录都错了?其实,既然鲁恭王喜欢享乐,主持修的宫殿又何止灵光殿一处。周公庙附近曾是周时鲁故宫和西汉鲁王朝宫的所在地,鲁恭王曾重修朝宫,这里出土的北陛石应是朝宫遗物。
  而灵光殿则是鲁恭王借用鲁僖公所筑“潺宫”的旧基所造,紧邻孔子故宅,也就是现在的孔庙,虽然已无法确定灵光殿建筑群的功能,但显然和朝宫是两码事。历代有关灵光殿所在方位的记载详尽,并且可以相互佐证,日本人认为灵光殿位于周公庙附近,实则先入为主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